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历史地质学、地层学论文--各时代地史及其地层论文--新生代(界)论文--第四纪(系)论文

川西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地层地貌序列和构造活动性研究

作者简介第1-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9页
1 前言第19-33页
   ·活动构造研究概况第20-23页
     ·概念第20页
     ·研究概况第20-21页
     ·定量研究第21-23页
   ·活动构造的研究趋势第23-26页
     ·活动断裂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4页
     ·未来研究的方向第24-26页
   ·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一些科学问题第26-30页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研究概述第26-29页
     ·川滇活动块体东边界的活动构造研究中一些科学问题第29-30页
   ·成文过程第30-33页
     ·选题依据和意义第30-31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31页
     ·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第31-32页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第32-33页
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第33-49页
   ·大地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位置第33-35页
   ·安宁河断裂的形成演化第35-37页
   ·安宁河断裂带深部构造特征第37-39页
   ·断裂带及其附近地貌特征和第四纪地层第39-43页
     ·地貌特征第39页
     ·第四纪地层序列第39-43页
   ·安宁河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第43-46页
     ·古地震研究第44-45页
     ·滑动速率研究第45-46页
     ·现今地壳运动特征第46页
   ·川滇地块东边界的强震活动第46-49页
3 安宁河断裂带及附近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古气候变化特征第49-71页
   ·川滇活动块体东缘晚第四纪以来气候变化特征第49-53页
     ·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揭示的古气候变化第49-50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气候变化第50-53页
   ·古气候恢复的方法第53-58页
     ·利用孢粉学恢复晚第四纪以来古气候第53-56页
     ·第四纪孢粉样品采集方法第56-58页
   ·安宁河断裂带及附近地区晚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第58-60页
     ·晚第四纪古气候研究概况第58页
     ·安宁河河流阶地形成时期古气候恢复第58-60页
   ·孢粉分析结果第60-63页
     ·孢粉组合特征第60页
     ·泸沽I-III 级阶地孢粉组合特征第60-62页
     ·冕宁县东马尿河I-II 级阶地的孢粉组合特征第62-63页
   ·气候地层分析及阶地时代划分第63-69页
     ·泸沽阶地剖面孢粉记录反映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变化特征第63-65页
     ·马尿河阶地剖面孢粉记录反映古气候变化特征第65页
     ·古地理环境分析及探讨第65-66页
     ·阶地形成时代分析和划分第66-67页
     ·晚更新世以来安宁河流域气候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对比第67-68页
     ·安宁河阶地形成时期地貌、构造、气候随时间变化过程第68-69页
   ·小结第69-71页
4 根据孢粉记录和阶地结构分析川西安宁河I-III 级阶地成因第71-87页
   ·河流阶地概念、特征及成因分析第71-75页
     ·河流阶地形成原因第71-73页
     ·河流阶地类型及特征第73-74页
     ·阶地成因区分方法第74-75页
   ·安宁河河谷阶地研究现状第75-76页
   ·安宁河河谷I-III 级阶地剖面结构特征和形成时代讨论第76-84页
     ·河流阶地剖面结构特征第76-79页
     ·安宁河支流马尿河河流阶地剖面结构特征第79-81页
     ·礼州镇附近安宁河流阶地剖面结构特征第81页
     ·河流阶地形成时代讨论第81-84页
   ·安宁河河谷阶地成因分析与讨论第84-86页
     ·河流阶地成因解析第84-85页
     ·安宁河河谷阶地成因初探第85-86页
   ·小结第86-87页
5 川滇活动块体边界断裂带-安宁河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参数确定第87-127页
   ·安宁河断裂研究概述第87-94页
   ·石棉田湾-冕宁段第94-101页
     ·紫马跨村第94-101页
     ·冕宁县东北城厢镇大海子村附近第101页
     ·断层滑动速率第101页
   ·冕宁-西昌段第101-104页
     ·安宁河断裂南段冕宁县南高窑村和林里村附近第101-102页
     ·泸沽镇沙尔村第102-103页
     ·泸沽镇南-西宁段第103页
     ·断层滑动速率第103-104页
   ·安宁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第104-112页
     ·紫马跨村附近古地震研究第105-106页
     ·大海子-干海子附近的古地震第106-110页
     ·古地震事件显示的强震破裂特征第110-112页
   ·晚更新世以来安宁河河谷古地貌面的重建第112-118页
     ·DEM 在地貌研究中的应用概述第112-113页
     ·断层识别及断层两侧垂直位错分析第113-116页
     ·安宁河断裂南段基于 DEM 阶地提取与分析第116-118页
   ·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抬升速率探讨第118-122页
     ·晚更新世以来河流下切速率第120-121页
     ·晚第四纪以来的抬升速率第121-122页
   ·安宁河河谷发育分析第122-125页
     ·安宁河河谷发育构造分析第122-123页
     ·安宁河河谷地貌演化过程第123-125页
   ·小结第125-127页
     ·断裂带的几何特征第125页
     ·断裂带构造地貌特征第125页
     ·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滑动速率第125-126页
     ·断裂带古地震研究第126-127页
6 结论与讨论第127-131页
   ·主要认识与结论第127-129页
     ·河谷阶地测年和孢粉分析的综合性研究,恢复了晚更新世以来安宁河地区的气候变化和古环境第127页
     ·河谷阶地结构分析及形成时代确定第127-128页
     ·阶地成因的研究第128页
     ·安宁河河谷晚第四纪地层地貌序列的建立及晚第四纪以来地貌、构造、气候演化过程的研究第128-129页
     ·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运动学定量参数确定第129页
   ·研究的主要特色第129-130页
     ·主要创新点第129页
     ·研究方法第129页
     ·研究手段和技术第129-130页
   ·讨论第130-131页
     ·地貌面年代学问题第130页
     ·活动构造研究方向展望第130页
     ·存在的问题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44页
附录第144-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基因工程蛋白hCD80/anti-CD19 scFv的中试及体外功能研究 2、去泛素化酶对NPM1c及AML1-ETO泛素化调节机制的初步探索
下一篇:鲜水河断裂带地震破裂段落的边界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