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检察权与环境公益诉讼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 本论 | 第11-31页 |
| 一、 环境公益诉讼初探 | 第11-14页 |
| (一) 何为公益诉讼? | 第11-12页 |
| 1.公益诉讼之起源与发展 | 第11页 |
| 2.公益诉讼之概念争鸣 | 第11-12页 |
| (二) 何为环境公益诉讼? | 第12-14页 |
| 1.环境公益诉讼的内涵、特征及分类 | 第12-13页 |
| 2.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 二、 环境公益诉讼起诉主体问题初探 | 第14-16页 |
| (一) 立法授权 | 第14-15页 |
| (二) 实践探索 | 第15页 |
| (三) 立法新动向 | 第15-16页 |
| (四) 立法建议的提出 | 第16页 |
| 三、 检察权与环境公益诉讼 | 第16-21页 |
| (一) 检察权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争议概述 | 第16-17页 |
| (二) 检察权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 1.现代诉权理论 | 第17页 |
| 2.诉讼信托理论 | 第17-18页 |
| 3.当事人理论 | 第18页 |
| 4.社会正义理论 | 第18页 |
| (三) 检察权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 | 第18-20页 |
| 1.基本法依据 | 第18-19页 |
| 2.实体法依据 | 第19页 |
| 3.诉讼法依据 | 第19页 |
| 4.组织法依据 | 第19-20页 |
| (四) 检察权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意义 | 第20-21页 |
| 1.完善资源与环境保护方式 | 第20页 |
| 2.扩充环境侵权救济途径 | 第20页 |
| 3.促进环境公益诉讼切实可行 | 第20-21页 |
| (五) 检察权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探索与吁求 | 第21页 |
| 四、 检察权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域外借鉴 | 第21-23页 |
| (一) 域外检察权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考察 | 第21-23页 |
| 1.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考察 | 第21-22页 |
| 2.欧洲诸国环境公益诉讼考察 | 第22页 |
| 3.印度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考察 | 第22-23页 |
| (二) 域外检察权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总结 | 第23页 |
| 五、 检察权介入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设计 | 第23-31页 |
| (一) 价值目标 | 第23-24页 |
| 1.公平正义 | 第24页 |
| 2. 科学发展 | 第24页 |
| (二) 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 1. 有利于保障环境公共利益与公民环境权益原则 | 第24页 |
| 2. 有利于调动各种力量广泛参与原则 | 第24-25页 |
| 3. 有利于更好的实现环境基本法立法目的原则 | 第25页 |
| 4. 穷尽其他诉讼主体与救济途径原则 | 第25页 |
| 5. 防止检察机关权力滥用原则 | 第25页 |
| (三) 案件来源 | 第25-27页 |
| 1. 公民、社会组织与团体举报 | 第25-26页 |
| 2. 环保行政部门移送 | 第26页 |
| 3. 检察机关自行发现 | 第26页 |
| 4. 媒体与网络披露 | 第26页 |
| 5. 各级人大责成 | 第26-27页 |
| (四) 参与方式 | 第27-28页 |
| 1.帮助起诉 | 第27页 |
| 2.督促起诉 | 第27页 |
| 3.直接起诉 | 第27页 |
|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 第27-28页 |
| 5. 诉讼监督 | 第28页 |
| 6.参与方式的具体路径选择 | 第28页 |
| (五) 其他问题的界定 | 第28-31页 |
| 1.关于权利与义务的界定 | 第28-29页 |
| 2.关于举证责任分配问题 | 第29页 |
| 3.关于诉讼费用及赔偿金问题 | 第29页 |
| 4.关于调解、和解问题 | 第29-30页 |
| 5.关于撤诉、反诉、上诉和抗诉等问题 | 第30-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 致谢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