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9页 |
| ·引言 | 第14页 |
| ·超高周疲劳的实验方法 | 第14-15页 |
| ·超高周疲劳的特征和疲劳机理 | 第15-20页 |
| ·超高周疲劳S-N曲线特征 | 第15-16页 |
| ·超高周疲劳机理 | 第16-19页 |
| ·超高周疲劳裂纹扩展 | 第19-20页 |
| ·研究超高周疲劳的模型 | 第20-24页 |
| ·微观位错模型(裂纹萌生) | 第20-21页 |
| ·Murakami疲劳强度模型 | 第21-22页 |
| ·局部累积不可逆塑性应变模型 | 第22页 |
| ·裂纹扩展概率模型 | 第22-24页 |
| ·影响超高周疲劳的因素 | 第24-27页 |
| ·实验频率 | 第24页 |
| ·表面处理 | 第24-25页 |
| ·环境影响 | 第25-27页 |
| ·加载方式 | 第27页 |
| ·超高周疲劳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本文研究工作 | 第28-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 | 第29-35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4页 |
| ·拉伸试验 | 第30-31页 |
| ·旋转弯曲疲劳实验 | 第31-33页 |
| ·疲劳断口的观察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空气中2Crl3钢的超高周疲劳的研究 | 第35-45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空气中环境下的疲劳实验 | 第35-39页 |
| ·S-N应力寿命曲线 | 第35-36页 |
| ·实验结果对比 | 第36-38页 |
| ·疲劳可靠性分析 | 第38-39页 |
| ·空气环境下疲劳断口的观察 | 第39-43页 |
| ·断口形貌与特征 | 第39-41页 |
| ·裂纹起源与特征 | 第41-42页 |
| ·裂纹源非金属夹杂物特征 | 第42-43页 |
| ·寿命曲线及疲劳源应力分析 | 第43-44页 |
| ·应力寿命曲线分析 | 第43-44页 |
| ·裂纹源的应力分析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3.5%NaCl中2Crl3钢的超高周疲劳研究 | 第45-54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腐蚀环境下的疲劳实验 | 第45-49页 |
| ·S-N曲线 | 第45-46页 |
| ·对比其它腐蚀实验数据 | 第46-49页 |
| ·腐蚀环境下疲劳断口的观察 | 第49-52页 |
| ·断口整体形貌 | 第49-50页 |
| ·裂纹起源与特征 | 第50-51页 |
| ·裂纹扩展形貌 | 第51-52页 |
| ·腐蚀环境中疲劳损伤讨论 | 第52-53页 |
| ·应力寿命曲线分析 | 第52-53页 |
| ·腐蚀环境下应力水平对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影响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54-58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鱼眼”的产生与裂纹内部萌生机制 | 第54-55页 |
| ·空气环境下没有出现内部萌生机制的微观分析 | 第55-56页 |
| ·2Crl3马氏体不锈钢 | 第55页 |
| ·温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固溶强化与相变强化 | 第56页 |
| ·空气环境中超高周疲劳断裂机制 | 第56-57页 |
| ·裂纹萌生机制 | 第56页 |
| ·裂纹扩展机制 | 第56-57页 |
| ·3.5%NaCl溶液中的疲劳机理分析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