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超越感伤--论庐隐创作特征的丰富性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6页
第一章 感伤文学:庐隐的文学史定位第16-34页
 第一节 “五四”落潮后的主旋律第16-22页
  一、“感伤”情绪的滥觞第16-19页
  二、“感伤女性”的呈现第19-22页
 第二节 庐隐及其作品中的“感伤”第22-29页
  一、“五四”落潮后的焦虑第22-24页
  二、情感历程中的永恒悲哀第24-29页
 第三节 文学史研究对庐隐的符号化第29-34页
  一、淡出研究视野的庐隐第29-31页
  二、研究视角的单一化第31-34页
第二章 庐隐执着的抗争精神第34-43页
 第一节 小说创作中的反抗精神第34-38页
  一、国民身份下的反抗第34-37页
  二、女性身份下的抗争第37-38页
 第二节 散文写作中的斗争精神第38-43页
  一、杂文中的新女性第39-41页
  二、散文中的爱国热情第41-43页
第三章 对生命的追问和反思第43-60页
 第一节 女性道路的探寻第43-52页
  一、人生歧路上的探索者第44-50页
  二、“探索”却无“归程”的根源第50-52页
 第二节 生命意识的反思第52-60页
  一、“疾病”书写中的情感释放第53-55页
  二、宗教、哲学烛照下的“死亡”之光第55-57页
  三、病体和死亡隐喻下的反抗第57-60页
第四章 庐隐小说文体特征的转变和超越第60-70页
 第一节 由“主观抒情”向“客观写实”转变的小说体式第60-66页
  一、情节由散漫向集中转变第60-62页
  二、人物由单一向丰满转变第62-64页
  三、日记书信体向写实手法转变第64-66页
 第二节 “感伤”风格的成熟和超越第66-70页
  一、“感伤”风格的形成和成熟第67-68页
  二、“感伤”风格背后的精神超越第68-70页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后记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茅盾小说民间叙事模式研究
下一篇:从私人空间到敞开之地--林白小说创作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