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32页 |
一、 问题背景与选题缘由 | 第13-20页 |
二、 观点梳理与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三、 可能的创新、不足与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8-32页 |
第一章 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与分配改革相关性分析 | 第32-52页 |
第一节 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对于深化分配改革的促进 | 第32-38页 |
一、 理解国家治理能力 | 第32-35页 |
二、 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对于深化分配改革的促进作用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深化分配改革对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要求 | 第38-46页 |
一、 分配改革的目标导向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定位 | 第38-42页 |
二、 分配改革的基本原则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价值理念 | 第42-46页 |
第三节 分配改革视域下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46-52页 |
一、 初次分配与利益协调能力 | 第48-49页 |
二、 二次分配与汲取支付能力 | 第49-50页 |
三、 三次分配与引导规范能力 | 第50-52页 |
第二章 初次分配中国家的协调发展能力建设分析 | 第52-75页 |
第一节 作为初次分配导向的“两个同步” | 第52-59页 |
一、 “两个同步”的内涵与提出背景 | 第53-56页 |
二、 初次分配中促进“两个同步”的意义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初次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59-67页 |
一、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表现及原因 | 第60-63页 |
二、 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同步的表现及原因 | 第63-67页 |
第三节 初次分配中协调发展能力的建设路径 | 第67-75页 |
一、 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立足点与着力点 | 第67-71页 |
二、 推动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路径与对策 | 第71-75页 |
第三章 二次分配中国家的汲取支付能力建设分析 | 第75-109页 |
第一节 作为二次分配前提的“两个比重” | 第78-87页 |
一、 “两个比重”的内涵及其提出背景 | 第78-81页 |
二、 “两个比重”对分配结构的优化作用及其限度 | 第81-87页 |
第二节 国家汲取能力的演变及其对分配结构的影响 | 第87-99页 |
一、 财政分权化改革的历史回顾 | 第87-91页 |
二、 U 形曲线与作为利益主体的国家 | 第91-95页 |
三、 汲取能力变化对分配结构的影响方式及其问题与对策 | 第95-99页 |
第三节 财政支付能力的演变与分配效应 | 第99-109页 |
一、 财政支付能力与社会公正 | 第100-102页 |
二、 财政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变过程 | 第102-104页 |
三、 财政支付能力的分配效应及其优化路径 | 第104-109页 |
第四章 三次分配中国家的引导规范能力建设分析 | 第109-133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复兴与发展 | 第110-116页 |
一、 对社会慈善事业的认识转变 | 第111-113页 |
二、 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 | 第113-116页 |
第二节 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分配效应及其问题与原因 | 第116-122页 |
一、 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分配效应 | 第116-119页 |
二、 中国社会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119-122页 |
第三节 国家对社会慈善事业的引导规范 | 第122-133页 |
一、 法律制度层面的引导规范 | 第123-126页 |
二、 财税政策层面的引导规范 | 第126-129页 |
三、 意识形态层面的引导规范 | 第129-133页 |
结语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46-147页 |
后记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