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文献述评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第18-31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8-25页 |
·产业集聚理论 | 第25-26页 |
·循环积累因果理论 | 第26-31页 |
·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机制 | 第27-29页 |
·城镇化推动工业化机制 | 第29-31页 |
第3章 普湾新区发展概况 | 第31-46页 |
·普湾新区概况 | 第31-34页 |
·普湾新区行政区划 | 第31-33页 |
·普湾新区经济发展情况 | 第33-34页 |
·普湾新区城镇化建设现状 | 第34-41页 |
·城镇化发展整体状况 | 第34-38页 |
·普湾新区城镇化水平的定量分析 | 第38-39页 |
·普湾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普湾新区工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 第41-46页 |
·总量分析 | 第41-43页 |
·结构分析 | 第43-44页 |
·工业化水平发展阶段 | 第44-46页 |
第4章 普湾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研究 | 第46-63页 |
·钱纳里标准 | 第46-48页 |
·IU标准和NU标准 | 第48-49页 |
·耦合度标准 | 第49-58页 |
·研究方法 | 第49-52页 |
·城镇化与工业化综合指标的测算 | 第52-56页 |
·普湾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耦合度指数 | 第56-57页 |
·普湾新区协调度指数 | 第57-58页 |
·与江苏省苏州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度对比结果 | 第58-63页 |
·耦合度比较 | 第59-60页 |
·协调度比较 | 第60-63页 |
第5章 普湾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同发展对策研究 | 第63-66页 |
·创新管理体制,构建全域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 第63页 |
·改革户籍制度,转变农民身份,强化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 | 第63-64页 |
·建设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 第64页 |
·创新产业园区运营模式,创立新型的产业聚集 | 第64-65页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现代化服务体系 | 第65页 |
·制定全域城镇化开发建设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