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工程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 | 第19-21页 |
·传统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 | 第19-20页 |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 | 第20-21页 |
·隔震技术概况 | 第21-26页 |
·隔震技术的概念 | 第21-22页 |
·基础隔震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基础隔震的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塔楼的复杂结构形式 | 第24-25页 |
·塔楼的研究现状 | 第25页 |
·扭转的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2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隔震体系理论分析 | 第29-45页 |
·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29-36页 |
·隔震支座分类 | 第29页 |
·叠成橡胶隔震支座的的基本构造 | 第29-30页 |
·理论化叠层橡胶支座模型 | 第30-34页 |
·隔震支座的恢复力曲线模型 | 第34-35页 |
·采用SAP2000分析的数值模型 | 第35-36页 |
·基础隔震结构力学模型动力方程求解 | 第36-41页 |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 第36-38页 |
·基础隔震结构动力方程的求解 | 第38-41页 |
·层间隔震结构力学模型 | 第41页 |
·层间隔震结构动力方程 | 第41-44页 |
·方程的时程分析法求解 | 第41-43页 |
·动力时程分析有关规定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基础隔震、层间隔震、传统抗震结构数值模拟分析 | 第45-79页 |
·计算模型概述 | 第45页 |
·参数设置 | 第45-49页 |
·材料参数 | 第45-46页 |
·隔震支座参数 | 第46-49页 |
·荷载 | 第49页 |
·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51-56页 |
·结构的自振周期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结构前三阶振型图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 第56-59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6-59页 |
·地震波的调整 | 第59页 |
·结构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59-78页 |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楼层加速度反应对比 | 第59-68页 |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楼层位移反应对比 | 第68-73页 |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楼层剪力反应对比 | 第73-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考虑扭转效应平面不规则结构的数值分析 | 第79-99页 |
·概述 | 第79页 |
·影响结构扭转振动的因素 | 第79页 |
·我国关于扭转的规定 | 第79-80页 |
·扭转振动微分方程 | 第80-83页 |
·扭转指标的数值分析 | 第83-93页 |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的位移比以及层间扭转角 | 第83-92页 |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周期比 | 第92-93页 |
·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楼层扭矩反应对比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第五章 基础隔震、层间隔震以及抗震结构的经济性分析 | 第99-107页 |
·概述 | 第99页 |
·结构直接建设费用的比较 | 第99-101页 |
·结构减少损失的费用比较 | 第101-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结论 | 第107-108页 |
·展望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