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成分的加压提取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23页 |
·引言 | 第10页 |
·黄酮类成分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植物界的分布 | 第10-11页 |
·理化性质 | 第11页 |
·药理作用 | 第11-15页 |
·抗氧化和延缓衰老 | 第11-12页 |
·抑菌 | 第12页 |
·改善糖和脂代谢 | 第12页 |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第12-13页 |
·对消化系统作用 | 第13页 |
·保护肝肾组织 | 第13页 |
·抗凝血 | 第13-14页 |
·镇痛和抗炎 | 第14页 |
·抗肿瘤 | 第14页 |
·防止骨质疏松 | 第14页 |
·其他 | 第14-15页 |
·提取方法 | 第15-18页 |
·煎煮法 | 第15页 |
·加热回流提取法 | 第15页 |
·渗漉法 | 第15页 |
·索氏提取法 | 第15-16页 |
·超声提取法 | 第16页 |
·微波提取法 | 第16-17页 |
·酶提取法 | 第17页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7页 |
·超滤法 | 第17-18页 |
·加压提取法 | 第18页 |
·加压提取法的研究 | 第18-20页 |
·特点 | 第19页 |
·应用 | 第19-20页 |
·天然产物提取方面 | 第19页 |
·中药质量控制方面 | 第19-20页 |
·其他 | 第20页 |
·黄酮金属配合物的研究 | 第20-23页 |
·黄酮金属配合物 | 第20页 |
·形成原理 | 第20-21页 |
·药理作用 | 第21-23页 |
·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21-22页 |
·对免疫功能的彤响 | 第22页 |
·抗炎作用 | 第22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菊花和马齿苋药材中黄酮类的提取方法比较 | 第23-32页 |
·材料、试剂、仪器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黄酮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页 |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4页 |
·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4-26页 |
·加压提取 | 第25页 |
·加热回流提取 | 第25页 |
·超声提取 | 第25-26页 |
·微波提取 | 第26页 |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26页 |
·不同提取方法的形态学研究 | 第26-2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黄酮提取率及活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菊花黄酮提取率及活性的测定 | 第27页 |
·马齿苋黄酮提取率及活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药材微观表征 | 第28-31页 |
·菊花药材微观表征 | 第28-29页 |
·马齿苋药材微观表征 | 第29-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加压提取黄酮类成分的工艺研究 | 第32-43页 |
·材料、试剂、仪器 | 第32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32-42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32-38页 |
·提取溶剂的考察 | 第32-33页 |
·提取温度的考察 | 第33-34页 |
·提取时间的考察 | 第34-35页 |
·提取压力的考察 | 第35-36页 |
·提取料液比的考察 | 第36-37页 |
·粒径的考察 | 第37-38页 |
·加压提取菊花黄酮的工艺优化 | 第38-40页 |
·因素水平安排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工艺验证 | 第39-40页 |
·加压提取马齿苋黄酮的工艺优化 | 第40-42页 |
·因素水平安排 | 第40页 |
·实验结果 | 第40-41页 |
·工艺验证 | 第41-4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黄酮类成分的加压提取机理研究 | 第43-56页 |
·材料、试剂、仪器 | 第43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43-54页 |
·加压提取传质机理 | 第43-45页 |
·模型建立 | 第43-44页 |
·动力学方程 | 第44-45页 |
·活化能 | 第45页 |
·菊花提取机理研究 | 第45-50页 |
·温度对菊花提取机理的影响 | 第45-47页 |
·活化能的计算 | 第47-48页 |
·动力学模型的预测 | 第48-50页 |
·马齿苋提取机理研究 | 第50-54页 |
·温度对马齿苋提取机理的影响 | 第50-51页 |
·活化能的计算 | 第51-52页 |
·动力学模型的预测 | 第52-5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黄酮金属配合物研究 | 第56-67页 |
·材料、试剂、仪器 | 第56-57页 |
·方法与结果 | 第57-65页 |
·实验方法 | 第57页 |
·检测方法 | 第57-58页 |
·紫外光谱 | 第57页 |
·红外光谱 | 第57-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59页 |
·紫外检测 | 第58页 |
·红外检测 | 第58-59页 |
·配合物组成分析 | 第59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59-62页 |
·反应物比例的影响 | 第59-60页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0-61页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1页 |
·pH值的影响 | 第61-62页 |
·金属配合物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62-63页 |
·工艺验证 | 第63-64页 |
·金属配合物活性测定 | 第64-65页 |
·抗氧化活性 | 第64页 |
·抑菌活性 | 第64-6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