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9页 |
·药液雾化 | 第19-21页 |
·作物特性 | 第21-22页 |
·雾滴沉积行为 | 第22-28页 |
·药液吸收传导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9-32页 |
第二章 药液雾化沉积理论 | 第32-52页 |
·药液雾化理论 | 第32-40页 |
·液膜破碎机理 | 第32-35页 |
·雾滴分布规律 | 第35-40页 |
·雾滴沉积理论 | 第40-50页 |
·植物叶片润湿模型 | 第40-43页 |
·农药雾滴碰撞模型 | 第43-48页 |
·雾滴粘附-破碎能量模型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药液雾化及雾滴沉积行为研究 | 第52-78页 |
·农药剂型对雾化过程的影响 | 第52-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不同剂型药液的表面张力及粘度 | 第54页 |
·雾化区液膜结构 | 第54-56页 |
·雾滴谱变化 | 第56-57页 |
·喷雾助剂对雾化过程的影响 | 第57-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添加助剂药液的表面张力及粘度 | 第58-59页 |
·雾化区液膜结构 | 第59-60页 |
·射流喷头雾滴结构 | 第60-61页 |
·雾滴谱变化 | 第61-63页 |
·雾滴分布特性 | 第63-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雾滴粒径分布 | 第64-67页 |
·雾滴运动轨迹 | 第67-69页 |
·雾滴沉积特性 | 第69-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页 |
·模拟靶标药液沉积量 | 第69-71页 |
·雾滴在模拟靶标上动态沉积行为 | 第7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玉米冠层特性及表面微结构特性研究 | 第78-86页 |
·玉米冠层 | 第78页 |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 第78-79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78页 |
·样品制备方法 | 第78-79页 |
·玉米表面微结构 | 第79-84页 |
·玉米叶片表面微结构 | 第79-81页 |
·玉米叶鞘表面微结构 | 第81-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氯虫苯甲酰胺在玉米上沉积特性及有效利用率研究 | 第86-128页 |
·玉米叶片上雾滴沉积的可视化分析 | 第86-9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6页 |
·喷头类型对雾滴在玉米叶片沉积状态影响 | 第86-87页 |
·雾滴撞击角度对雾滴在玉米叶片沉积状态的影响 | 第87-89页 |
·撞击靶标部位对雾滴在玉米叶片沉积状态的影响 | 第89-92页 |
·农药雾滴在玉米叶片上的粘附-破碎临界曲线 | 第92-106页 |
·垂直下落雾滴撞击玉米叶片的粘附-破碎临界能量范围 | 第93-98页 |
·与水平成50°倾角下落雾滴撞击玉米叶片的粘附-破碎临界能量范围 | 第98-106页 |
·雾滴在玉米叶片及叶鞘上铺展行为 | 第106-10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药液性质 | 第107页 |
·雾滴铺展状态 | 第107-109页 |
·雾滴在玉米叶片及叶鞘上药液沉积分布 | 第109-11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9-110页 |
·药液沉积率 | 第110-112页 |
·雾滴覆盖率 | 第112-113页 |
·玉米冠层中药液沉积分布 | 第113-121页 |
·试验材料 | 第113页 |
·试验设计 | 第113-114页 |
·药液沉积率 | 第114-118页 |
·雾滴覆盖率 | 第118-120页 |
·地面沉积率 | 第120-121页 |
·不同施药因素对氯虫苯甲酰胺在玉米植株中吸收传导的影响 | 第121-126页 |
·试验材料 | 第121页 |
·试验设计 | 第121-122页 |
·基质标准曲线 | 第122页 |
·添加回收率试验 | 第122-123页 |
·氯虫苯甲酰胺在玉米植株内吸收传导 | 第123-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8-132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8-13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
附录 | 第146-150页 |
个人简历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