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13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沼气发酵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秸秆发酵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低温沼气发酵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低温产甲烷菌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低温产甲烷菌的分布 | 第20页 |
·低温产甲烷菌的分离 | 第20-21页 |
·低温产甲烷菌的适冷机制 | 第21-22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页 |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二章 耐冷产甲烷菌的筛选、分离 | 第25-35页 |
·引言 | 第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5-26页 |
·主要仪器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样品采集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30页 |
·低温生境中菌种的分离 | 第26-28页 |
·常温菌种降温筛选 | 第28页 |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8-29页 |
·菌种的纯度鉴定及其形态学观察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 | 第30-32页 |
·产甲烷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2-33页 |
·菌株纯培物及其形态特征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菌株US-3、DT-6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35-45页 |
·引言 | 第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页 |
·主要试剂 | 第35页 |
3 2.3 培养基成分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正交试验的设计 | 第35-36页 |
·菌株最适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菌株US-3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37-39页 |
·菌株DT-6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39-41页 |
·菌株US-3、DT-6的最适生长曲线 | 第41-42页 |
·菌株US-3、DT-6的特征分析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菌株US-3、DT-6的鉴定 | 第45-51页 |
·引言 | 第45页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受鉴定菌株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5-46页 |
·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46页 |
·16S rDNA测序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菌株US-3、DT-6低温下促进秸秆发酵的试验研究 | 第51-63页 |
·引言 | 第51页 |
·试验材料 | 第51-53页 |
·发酵原料 | 第51页 |
·接种污泥 | 第51页 |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试验装置 | 第52-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56页 |
·发酵原料投加量及其碳氮比的确定 | 第53-54页 |
·秸秆预处理 | 第54-55页 |
·沼气发酵装置的启动 | 第55页 |
·分析测试项目与方法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2页 |
·添加菌株US-3、DT-6对产气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添加菌株US-3、DT-6产甲烷含量的影响 | 第58-60页 |
·添加菌株US-3、DT-6对pH值的影响 | 第60-61页 |
·添加菌株US-3、DT-6对COD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3页 |
·建议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