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方法合理性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章 德育方法合理性问题的提出 | 第13-23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7页 |
(一) 德育 | 第13-14页 |
(二) 德育方法 | 第14-16页 |
(三) 德育方法合理性 | 第16-17页 |
二、德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 第17-19页 |
(一) 实现德育目标 | 第17-18页 |
(二) 渗透德育内容 | 第18-19页 |
(三) 贯彻德育理念 | 第19页 |
三、德育方法合理性的必然性 | 第19-23页 |
(一) 德育本身的特点要求德育方法合理性 | 第19-20页 |
(二) 德育目标的实现要求德育方法合理性 | 第20页 |
(三) 方法自身的特性要求德育方法合理性 | 第20-21页 |
(四) 时代发展的现状要求德育方法合理性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德育方法合理性分析 | 第23-36页 |
一、德育方法形式合理性 | 第23-27页 |
(一) 满足社会的价值期待 | 第23-24页 |
(二) 符合具体的现实情况 | 第24-26页 |
(三) 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 | 第26-27页 |
二、德育方法实质合理性 | 第27-32页 |
(一) 实现教育者的自我发展 | 第27-29页 |
(二) 推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 第29-30页 |
(三) 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30-32页 |
三、德育方法实践合理性 | 第32-36页 |
(一) 目标实现的完成性 | 第32页 |
(二) 德育目的的实效性 | 第32-33页 |
(三) 思想理念的发展性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德育方法合理性现状分析 | 第36-49页 |
一、高校德育方法面临社会的挑战 | 第36-41页 |
(一) 网络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方法的影响 | 第36-38页 |
(二) 多元价值取向对高校德育方法的冲击 | 第38-40页 |
(三) 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对高校德育方法的挑战 | 第40-41页 |
二、高校德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41-45页 |
(一) 形式主义普遍 | 第41-42页 |
(二) 目标定位偏移 | 第42-43页 |
(三) 与生活相脱节 | 第43-44页 |
(四) 模式单一现象 | 第44-45页 |
三、高校德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归因 | 第45-49页 |
(一) 目标向度上功利性现象严重 | 第45-46页 |
(二) 偏激思想冲击校园历史悠久 | 第46-47页 |
(三) 德育方法理论研究脱离实践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德育方法合理性的实现 | 第49-67页 |
一、德育方法合理性的指导思想 | 第49-52页 |
(一) 以人为本、系统整合 | 第49-51页 |
(二) 注重对象、发展创新 | 第51页 |
(三) 预测为主、实效优先 | 第51-52页 |
二、德育方法合理性的基本原则 | 第52-58页 |
(一) 务实性与务虚性相结合 | 第53-54页 |
(二)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 第54-55页 |
(三) 针对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 第55-57页 |
(四) 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 第57-58页 |
三、德育方法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 第58-63页 |
(一) 德育方法的合目的性 | 第59-60页 |
(二) 德育方法的合情感性 | 第60-62页 |
(三) 德育方法的合时代性 | 第62-63页 |
四、德育方法合理性的实现 | 第63-67页 |
(一) 优化结合系统管理机制 | 第63-64页 |
(二) 精神物质双重保障机制 | 第64-65页 |
(三) 因人、材、地施教机制 | 第65页 |
(四) 切合时代发展创新机制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