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河南省南阳市中小学为例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导言第13-20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3-14页
 二、 研究意义第14-15页
  (一) 理论意义第14-15页
  (二) 实践意义第15页
 三、 文献综述第15-18页
  (一) 关于爱国主义内涵的研究第15-16页
  (二)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原则的研究第16页
  (三)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研究第16页
  (四)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途径的研究第16-17页
  (五)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第17页
  (六) 关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研究第17-18页
 四、 研究方法第18-20页
  (一) 文献资料法第18-19页
  (二) 实地调查法第19页
  (三) 系统分析法第19页
  (四) 比较研究法第19-20页
第一章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现状调查第20-27页
 一、 爱国主义教育总目标的实现情况第20-22页
  (一) 有利的方面——主要目标初步实现第20-21页
  (二) 不利的方面——存在问题仍然不少第21-22页
 二、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覆盖情况第22-24页
  (一)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第22-23页
  (二) “第二课堂”是教育的重要渠道第23页
  (三) 城乡中小学生获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差异明显第23-24页
 三、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衔接的不利因素第24-25页
  (一) 认知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衔接不够、相互重复第24页
  (二) 情感与信念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相对不足、出现断层第24-25页
  (三) 意志与行为方面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依靠突击、教育不力第25页
 四、 爱国主义教育合力育人格局情况第25-26页
  (一) 学校内正在逐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第25页
  (二) 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络正在逐步形成第25-26页
  (三) 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财力支持不断加强第26页
 五、 爱国主义教育具体环节的落实状况第26-27页
第二章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第27-34页
 一、 普遍比较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第27-28页
  (一) 通过制度建设探索德育工作齐抓共管长效机制第27-28页
  (二) 通过加强科学管理德育工作的实效第28页
 二、 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第28-29页
  (一) 把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抓手第28-29页
  (二) 制定市县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实施细则第29页
 三、 注意发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第29-31页
  (一) 批判挖掘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第29-30页
  (二) 深入挖掘南阳红色文化资源第30-31页
  (三) 积极生产中小学生感兴趣的精神文化产品第31页
 四、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方式第31-32页
  (一) 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氛围第31-32页
  (二) 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展开教育第32页
  (三) 在网络媒体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第32页
 五、 中小学生初步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第32-34页
第三章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第34-40页
 一、 教育理念落后第34-35页
 二、 缺乏预见性、针对性、层次性第35-37页
  (一) 缺乏预见性第35-36页
  (二) 缺乏针对性,第36页
  (三) 缺乏层次性第36-37页
 三、 存在“三多三少”现象第37-38页
  (一) 形式多、内容少第37页
  (二) 课堂教育多、课外活动少第37页
  (三) 知识灌输多、价值引导少第37-38页
 四、 学生对爱国主义理解有偏差第38-39页
 五、 爱国主义表达方式欠妥第39-40页
第四章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第40-49页
 一、 社会环境的变化第40-42页
 二、 家庭因素的影响第42-43页
  (一)一部分中小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缺少基本的教育能力第42-43页
  (二)一部分中小学生家长功利动机太强,缺少正确的教育理念第43页
  (三)单亲或农民工家庭亲子关系疏离,缺少适宜的教育环境第43页
 三、 学校教育的滞后性第43-46页
  (一) “应试备考”的教育体制的滞后性第44页
  (二) “因时不变”的教育内容的滞后性第44-45页
  (三) “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的滞后性第45-46页
 四、 学生身心的特殊性第46-49页
  (一) 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第46-47页
  (二) 我国“90 后”、“00 后”中小学生的特殊性第47-49页
第五章 增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对策第49-58页
 一、 与时俱进优化教育目标第49-52页
  (一) 更新教育理念第49-50页
  (二) 丰富教育内容第50-51页
  (三) 完善教育方法第51-52页
 二、 因地制宜落实教育方案第52-54页
 三、 因势利导把握教育时机第54-55页
  (一)利用重大节日、历史人物纪念日,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机因势利导第54页
  (二)善于抓住让中小学生欢欣鼓舞的重大社会活动与社会事件等教育契机因势利导第54-55页
  (三)善于抓住让中小学生群情激愤的重大社会活动与社会事件等教育契机因势利导第55页
 四、 团结协作凝聚教育合力第55-58页
  (一) 党政机关是保障第55-56页
  (二) 中小学校是关键第56页
  (三) 家庭因素是基础第56-57页
  (四) 社会力量是延伸第57-58页
结束语:关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爱国主义教育衔接问题的思考第58-61页
注释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68页
附录 B 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问卷调查第68-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农村教师工作压力研究
下一篇: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