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6页 |
(一) 乌蒙山区是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 | 第11-13页 |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贫困概况 | 第15-16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一) 乌蒙山民族走廊的贫困研究 | 第16-18页 |
(二) 产业性贫困 | 第18-19页 |
(三) 产业结构与贫困关系的研究 | 第19-22页 |
三、 研究视角的选择、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22-25页 |
(一) 研究视角的选择和本文框架 | 第22-2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 创新与难点 | 第25-26页 |
(一) 研究的创新 | 第25页 |
(二) 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扶贫相关概念和一般理论 | 第26-33页 |
一、 产业与产业结构 | 第26-29页 |
(一) 产业与产业分类 | 第26-27页 |
(二) 产业结构的涵义 | 第27-28页 |
(三) 产业结构的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二、 产业扶贫 | 第29-30页 |
(一) 产业扶贫的含义 | 第29页 |
(二) 产业扶贫的作用 | 第29-30页 |
(三) 产业扶贫的方法 | 第30页 |
三、 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一) 配第-克拉克定理 | 第30-31页 |
(二) 库兹涅茨法则 | 第31-32页 |
(三) 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结构发展基础分析 | 第33-43页 |
一、 三次产业结构 | 第33-34页 |
二、 第一产业 | 第34-37页 |
三、 第二产业 | 第37-40页 |
四、 第三产业 | 第40-43页 |
第四章 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 第43-54页 |
一、 三次产业层次比较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 第43-47页 |
(一) 区位商的定义 | 第43页 |
(二) 三次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 第43-47页 |
二、 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比重失调,关联性低 | 第47-50页 |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比重失调 | 第47页 |
(二) 特色农业发展层次较低,农业产业化推进迟缓 | 第47-48页 |
(三) 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 | 第48-49页 |
(四) 第三产业自身发展力度不够,文化旅游业尤为突出 | 第49页 |
(五) 特色主导产业优势不强,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 第49-50页 |
三、 产业性贫困与产业扶贫实践探索——以昭通市 7 大特色农业产业扶持为例 | 第50-54页 |
(一) 马铃薯产业 | 第50-51页 |
(二) 畜牧业 | 第51页 |
(三) 蔬菜产业 | 第51页 |
(四) 苹果产业 | 第51-52页 |
(五) 魔芋产业 | 第52页 |
(六) 蚕桑产业 | 第52-53页 |
(七) 竹子产业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扶贫对策建议 | 第54-72页 |
一、 产业集群理论 | 第54-57页 |
(一) 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54-55页 |
(二)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 | 第55-56页 |
(三) 经济带与产业集群的内在关系 | 第56-57页 |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旅游产业集群研究 | 第57-62页 |
(一) 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57-58页 |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旅游产业集群的构架 | 第58-60页 |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 第60-62页 |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研究 | 第62-66页 |
(一) 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62页 |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构架 | 第62-64页 |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 第64-66页 |
四、 乌蒙山民族走廊能源产业集群研究 | 第66-72页 |
(一) 能源产业集群的内涵 | 第66-67页 |
(二) 乌蒙山民族走廊能源产业集群的构架 | 第67-69页 |
(三) 乌蒙山民族走廊发展能源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