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生成原因及对策建议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概述 | 第12-21页 |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概念 | 第12-17页 |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概述 | 第12-13页 |
(二) 法律法规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的规定 | 第13-17页 |
二、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阶段及演进趋势 | 第17-21页 |
(一)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发展阶段 | 第17-19页 |
(二)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演进趋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 第21-34页 |
一、 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二、 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 | 第22-34页 |
(一) 组织类型 | 第22-27页 |
(二) 组成人员构成 | 第27-28页 |
(三) 组织存在时间 | 第28-29页 |
(四) 组织帮规约法 | 第29-30页 |
(五) 组织经济基础 | 第30-32页 |
(六) 组织犯罪类型 | 第32页 |
(七) “保护伞”特征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生成原因 | 第34-48页 |
一、 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生成的社会背景 | 第34-40页 |
(一) 政府管理控制机能的弱化 | 第34-36页 |
(二) 官员渎职,公力救济渠道不通畅 | 第36-37页 |
(三) 流动人口增加 | 第37-40页 |
二、 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基础 | 第40-42页 |
(一) 经济建设的空前繁荣和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 | 第41-42页 |
(二) 市场经济监管体制不健全 | 第42页 |
三、 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律原因 | 第42-44页 |
(一) 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二) 执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三) 司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四、 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文化意识原因 | 第44-48页 |
(一) 新的道德风尚体系尚未形成 | 第45页 |
(二) 中国传统帮派文化的延续 | 第45-46页 |
(三) 学校道德教育的滞后 | 第46页 |
(四) 犯罪亚文化的盛行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治理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对策建议 | 第48-55页 |
一、 治理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社会对策 | 第48页 |
(一) 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管理体制 | 第48页 |
(二) 增加就业机会 | 第48页 |
二、 治理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对策 | 第48-49页 |
(一) 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负效应 | 第48-49页 |
(二) 缩小贫富差距 | 第49页 |
三、 治理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律对策 | 第49-52页 |
(一) 立法建议 | 第49-51页 |
(二) 执法建议 | 第51-52页 |
(三) 司法建议 | 第52页 |
四、 治理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文化对策 | 第52-55页 |
(一) 弘扬优秀道德观 | 第52-53页 |
(二) 加强道德教育、职业教育和法制教育 | 第53页 |
(三) 加大对犯罪亚文化的控制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
在学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