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息静坐养生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调息静坐的内涵研究 | 第16-23页 |
第一节 调息静坐的词义分析 | 第16-18页 |
一、调息析义 | 第16-17页 |
二、静坐析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调息静坐的内涵 | 第18-23页 |
一、调息的内涵 | 第18-21页 |
二、静坐的内涵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儒家调息静坐 | 第23-49页 |
第一节 儒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 第23-37页 |
一、先秦儒家的调息静坐观念 | 第23-24页 |
二、宋代儒家调息静坐的倡导 | 第24-29页 |
三、明代儒家调息静坐的盛行 | 第29-37页 |
第二节 儒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 第37-43页 |
一、儒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 第37-39页 |
二、儒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 第39-43页 |
(一) 《静坐要诀》 | 第39-40页 |
(二) 《儒家内圣心法》 | 第40-43页 |
第三节 儒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 第43-49页 |
一、存心养性,变化气质 | 第43页 |
二、体证天理,下手工夫 | 第43-44页 |
三、日常修持,事上磨炼 | 第44-45页 |
四、摄养卫生,增强体质 | 第45页 |
五、阐释理论,深化认知 | 第45-46页 |
六、探索生命,体验神秘 | 第46-49页 |
第三章 道家调息静坐 | 第49-71页 |
第一节 道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 第49-57页 |
一、先秦道家与调息静坐 | 第49-51页 |
二、魏晋道教与调息静坐 | 第51-53页 |
三、唐宋道教与调息静坐 | 第53-55页 |
四、明清道教与调息静坐 | 第55-57页 |
第二节 道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 第57-68页 |
一、道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 第57-60页 |
二、道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 第60-68页 |
(一) 《坐忘论》 | 第60-63页 |
(二) 《静功问答》 | 第63-65页 |
(三) 《静坐修道和长生不老》 | 第65-68页 |
第三节 道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 第68-71页 |
一、修真炼性,长生久视 | 第68页 |
二、众术合修,相辅相成 | 第68-69页 |
三、文献众多,经验丰富 | 第69页 |
四、胎息初阶,内丹筑基 | 第69-71页 |
第四章 佛家调息静坐 | 第71-89页 |
第一节 佛家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 第71-75页 |
一、佛家调息静坐简述 | 第71-72页 |
二、佛家早期的调息静坐 | 第72-74页 |
三、天台宗止观修持功夫 | 第74-75页 |
第二节 佛家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 第75-86页 |
一、佛家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 第75-81页 |
二、佛家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 第81-86页 |
(一)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 第81-82页 |
(二)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 | 第82-84页 |
(三) 《静坐法精义》 | 第84-86页 |
第三节 佛家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 第86-89页 |
一、明心见性,即身是佛 | 第86-87页 |
二、安般守意,最早开示 | 第87页 |
三、止观双修,三谛圆融 | 第87-88页 |
四、蒲团青莲,持戒苦修 | 第88-89页 |
第五章 中医调息静坐 | 第89-128页 |
第一节 中医调息静坐的历史发展 | 第89-110页 |
一、秦汉医学与调息静坐 | 第89-90页 |
二、隋唐医学与调息静坐 | 第90-91页 |
三、宋元医学与调息静坐 | 第91-93页 |
四、明清医学与调息静坐 | 第93-110页 |
(一) 调息静坐理论 | 第93-95页 |
(二) 调息静坐应用 | 第95-110页 |
第二节 中医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 第110-125页 |
一、中医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 第110-113页 |
二、中医调息静坐主要著作 | 第113-125页 |
(一) 《心医集》 | 第113-118页 |
(二) 《寿世青编》 | 第118-121页 |
(三) 《勿药元诠》 | 第121-122页 |
(四) 《无为静坐法》 | 第122-125页 |
第三节 中医调息静坐特点与价值 | 第125-128页 |
一、调心和性,养生保健 | 第125页 |
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 第125-126页 |
三、理论改造,为我所用 | 第126页 |
四、注重实践,广泛运用 | 第126-128页 |
第六章 近现代调息静坐 | 第128-143页 |
第一节 近现代调息静坐的传承演变 | 第128-131页 |
一、近代日本调息静坐的影响 | 第128-129页 |
二、现代调息静坐的演变 | 第129-131页 |
第二节 近现代调息静坐文献研究 | 第131-143页 |
一、近现代调息静坐基本文献 | 第131-132页 |
二、近代汉泽日本调息静坐著作 | 第132-143页 |
(一) 《冈田氏静坐法》 | 第132-135页 |
(二) 《身心调和法》 | 第135-137页 |
(三) 《心身锻炼法》 | 第137-139页 |
(四) 《静坐三年》 | 第139-143页 |
比较与结论 | 第143-147页 |
一、四家调息静坐比较分析 | 第143-145页 |
(一) 四家调息静坐共同之处 | 第143-144页 |
(二) 四家调息静坐不同之处 | 第144-145页 |
二、调息静坐养生研究结论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附录 调息静坐养生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6-162页 |
一、气功与调息静坐养生研究 | 第156-157页 |
二、调息静坐养生文献研究 | 第157-158页 |
三、名家调息静坐养生研究 | 第158页 |
四、调息静坐养生实验研究 | 第158-159页 |
五、调息静坐临床应用研究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