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2章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概述 | 第11-17页 |
·外来入侵物种的概述 | 第11-13页 |
·外来物种的含义 | 第11页 |
·外来入侵物种的含义 | 第11-12页 |
·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及危害 | 第12-13页 |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概述 | 第13-14页 |
·外来物种入侵与生物入侵的关系 | 第13-14页 |
·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与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别 | 第14页 |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法理学基础 | 第14-15页 |
·生态伦理学基础 | 第15-17页 |
第3章 国际社会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与行动 | 第17-28页 |
·国际公约及相关规定 | 第17-19页 |
·生物多样性公约 | 第17-18页 |
·其他相关的国际公约 | 第18-19页 |
·国际社会的行动 | 第19-21页 |
·防止外来入侵物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指南 | 第19-20页 |
·全球入侵物种项目 | 第20-21页 |
·典型国家及区域立法 | 第21-24页 |
·欧盟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立法 | 第21-22页 |
·美国 | 第22-23页 |
·日本 | 第23-24页 |
·澳大利亚 | 第24页 |
·国际立法与实践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 第24-28页 |
·对我国立法模式选择的启示 | 第24-26页 |
·对我国立法内容设计的启示 | 第26-28页 |
第4章 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构想 | 第28-42页 |
·立法目的 | 第28-29页 |
·法律原则 | 第29-33页 |
·风险预防原则 | 第29-30页 |
·全程控制原则 | 第30-31页 |
·谁引进谁治理原则 | 第31页 |
·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原则 | 第31-32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2-33页 |
·法律制度 | 第33-36页 |
·风险评估制度 | 第33-34页 |
·行政许可制度 | 第34-35页 |
·跟踪监测制度 | 第35页 |
·反应处理制度 | 第35-36页 |
·清除与控制制度 | 第36页 |
·行政监督管理体制 | 第36-39页 |
·设置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监督管理机构 | 第37-38页 |
·建立和形成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协调机制 | 第38-39页 |
·法律责任 | 第39-42页 |
·民事责任 | 第39-40页 |
·行政责任 | 第40页 |
·刑事责任 | 第40-42页 |
第5章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