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易创作论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第一节 李平易的生平及创作 | 第11-12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李平易小说的民俗学意识 | 第14-27页 |
| 第一节 民俗文化对李平易的浸染 | 第15-18页 |
| 一 民间写作的立场 | 第15-16页 |
| 二 知青生活的影响 | 第16-18页 |
| 第二节 李平易小说的民俗意象 | 第18-24页 |
| 一 物质民俗 | 第18-20页 |
| (一) 居住习俗 | 第18-19页 |
| (二) 经商习俗 | 第19-20页 |
| 二 人生礼仪 | 第20-22页 |
| (一) 祭祀习俗 | 第20-21页 |
| (二) 早婚习俗 | 第21-22页 |
| 三 精神习俗 | 第22-24页 |
| (一) 自然崇拜习俗 | 第23页 |
| (二) 笃信迷信习俗 | 第23-24页 |
| 第三节 民俗意象的作用 | 第24-27页 |
| 一 民俗意象再现民间生活 | 第24-25页 |
| 二 民俗意象推动故事情节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李平易小说的艺术特色 | 第27-40页 |
| 第一节 舍长取短的小说形式 | 第27-32页 |
| 一 短小精悍的情节 | 第28-30页 |
| 二 韵味无声的留白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别具匠心的叙事策略 | 第32-36页 |
| 一 多变流动的叙事视角 | 第32-34页 |
| 二 丰富多彩的叙事手段 | 第34-36页 |
| 第三节 现代性的表现手法 | 第36-40页 |
| 一 透视心灵的心理描写 | 第36-37页 |
| 二 穿针引线的反讽 | 第37-38页 |
| 三 言此及彼的象征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李平易小说的文学传统 | 第40-49页 |
| 第一节 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 | 第40-45页 |
| 一 多面的批判意识 | 第41-43页 |
| 二 底层人物的描写 | 第43-45页 |
| 第二节 地域文学创作传统 | 第45-49页 |
| 一 着笔民间习俗 | 第45-47页 |
| 二 立足文化批判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