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3页 |
| ·栽培地概况及玫瑰种类 | 第10-11页 |
| ·玫瑰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 ·引种理论 | 第13-14页 |
| ·植物抗寒生理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细胞膜透性与抗寒性关系 | 第15页 |
| ·丙二醛(MDA)与抗寒性关系 | 第15-16页 |
|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性关系 | 第16-18页 |
| ·保护酶系统与抗寒性关系 | 第18-19页 |
| ·植物抗寒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 ·植物抗寒相关基因 | 第19-20页 |
| ·植物抗寒基因工程 | 第20-21页 |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1-22页 |
| 2 两种玫瑰越冬适应性、生长节律、观赏性研究 | 第22-28页 |
| ·栽培地概况 | 第22页 |
| ·引种地与栽培地气候环境条件比较 | 第22-23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越冬适应性评价方法 | 第24页 |
| ·物候期观测方法 | 第24页 |
| ·玫瑰生长节律观测方法 | 第24页 |
| ·玫瑰观赏性研究 | 第24页 |
| ·玫瑰防寒越冬 | 第24-25页 |
| ·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 ·玫瑰越冬适应性 | 第25页 |
| ·物候期观测结果 | 第25-26页 |
| ·玫瑰枝条生长节律观测结果 | 第26页 |
| ·玫瑰观赏性研究 | 第26-27页 |
| ·玫瑰防寒越冬研究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3 两种玫瑰在黑龙江地区抗寒性研究 | 第28-57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32页 |
| ·冷冻处理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32页 |
|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54页 |
|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对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第32-35页 |
| ·低温胁迫下两种玫瑰半致死温度(LT_(50))的确定 | 第35页 |
| ·低温胁迫对两种玫瑰枝条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对枝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 ·低温胁迫对两种玫瑰枝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对枝条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低温胁迫对两种玫瑰枝条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对枝条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1-43页 |
| ·低温胁迫对两种玫瑰枝条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3-44页 |
|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对枝条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4-46页 |
| ·低温胁迫对两种玫瑰枝条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对枝条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 ·低温胁迫对两种玫瑰枝条丙二醛质量分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对枝条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0-52页 |
| ·低温胁迫对两种玫瑰枝条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 ·低温胁迫两种玫瑰枝条恢复生长情况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 4 玫瑰抗寒相关基因初探 | 第57-64页 |
|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 ·植物材料 | 第57页 |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57页 |
| ·PCR引物 | 第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 ·玫瑰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 第57-58页 |
| ·DNA浓度的检测 | 第58页 |
| ·玫瑰CBF基因中间片段的探究 | 第58-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 ·玫瑰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59页 |
| ·玫瑰CBF基因中间片段的扩增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60-62页 |
| ·PCR引物的设计 | 第60-61页 |
| ·玫瑰抗寒相关基因的初探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附录 | 第72-7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