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 第一章 奶山羊乳房炎研究进展 | 第10-22页 |
| ·乳房炎的概念、危害及发病过程 | 第10-13页 |
| ·乳房炎的概念 | 第10-11页 |
| ·乳房炎的危害 | 第11-12页 |
| ·乳房炎的发病过程 | 第12-13页 |
| ·乳房炎的病因 | 第13-15页 |
| ·病原微生物因素 | 第13-14页 |
| ·环境因素 | 第14-15页 |
| ·人为因素 | 第15页 |
| ·动物自身因素 | 第15页 |
| ·奶山羊乳房炎诊断方法 | 第15-18页 |
| ·乳房外观检查 | 第15-16页 |
| ·乳中病原菌的传统微生物学检查 | 第16页 |
| ·体细胞数计数法 | 第16-17页 |
| ·导电性检验法 | 第17页 |
| ·酶类检验法 | 第17页 |
| ·乳成分直接检验法 | 第17-18页 |
| ·应用PCR鉴定奶牛和奶山羊乳房炎的主要致病菌 | 第18-21页 |
| ·奶牛和奶山羊乳房炎主要致病菌PCR检测所用的基因 | 第18-19页 |
| ·乳中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 第19-20页 |
| ·用于奶牛和奶山羊乳房炎主要致病菌检测的PCR方法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 试验研究 | 第22-46页 |
| 第二章 我国奶山羊主要养殖地区隐性乳房炎发生率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22-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材料 | 第22-23页 |
| ·方法 | 第23-25页 |
| ·结果 | 第25-29页 |
| ·奶山羊隐性乳房炎检出率的结果 | 第25-26页 |
| ·分离菌株的培养观察结果 | 第26-27页 |
| ·染色镜检结果 | 第27页 |
| ·生化反应结果 | 第27-28页 |
|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1页 |
| ·我国奶山羊隐性乳房炎发生率的分析 | 第29-30页 |
| ·引起我国奶山羊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种类的分析 | 第30页 |
| ·奶山羊隐性乳房炎同一乳区内病原菌的感染情况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奶山羊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 第32-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7页 |
| ·材料 | 第32-34页 |
| ·方法 | 第34-37页 |
| ·结果 | 第37-43页 |
| ·PCR产物测序结果 | 第37页 |
| ·多重PCR最佳反应体系和程序的确定 | 第37-39页 |
| ·多重PCR的特异性 | 第39-40页 |
| ·多重PCR的灵敏度 | 第40页 |
| ·多重PCR检测的可靠性 | 第40-41页 |
| ·多重PCR对临床乳样的检测应用 | 第41-42页 |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种类的鉴定结果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多重PCR的建立与优化 | 第43-44页 |
| ·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鉴定对我国奶山羊隐性乳房炎防治的意义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缩略词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6页 |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