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导论 | 第12-40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依据 | 第13-16页 |
·专项身体素质在竞技运动项目中的重要性 | 第13页 |
·对运动项目特征的深入认识是竞技运动训练的基本前提 | 第13-14页 |
·当前对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 第14页 |
·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提高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 | 第14-15页 |
·强调位置化是现代棒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和需要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研究任务 | 第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34页 |
·有关运动项目特征的概念及研究 | 第16-18页 |
·有关身体素质的概念以及构成的研究 | 第18-21页 |
·有关专项身体素质的概念以及构成的研究 | 第21-23页 |
·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指标的研究 | 第23-33页 |
·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33-34页 |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35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35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35-37页 |
·观察法 | 第37页 |
·测试法 | 第37-38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38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38页 |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第38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研究的流程 | 第38-3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2 棒球运动的项目特征 | 第40-71页 |
·棒球运动的竞赛特征 | 第40-42页 |
·棒球运动的规则特点 | 第40-41页 |
·棒球运动的比赛类型特点 | 第41-42页 |
·棒球运动的项群特征 | 第42-43页 |
·棒球运动的供能特征 | 第43-47页 |
·能量代谢系统特征 | 第44-45页 |
·棒球运动的供能特征 | 第45-47页 |
·棒球运动员的肌肉特征 | 第47-55页 |
·运动员专项肌肉的确定 | 第47-48页 |
·棒球运动员的肌纤维特征 | 第48页 |
·投手的肌肉特征 | 第48-51页 |
·击球员的肌肉特征 | 第51-53页 |
·跑垒员的肌肉特征 | 第53-55页 |
·棒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 第55-70页 |
·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构成 | 第55-57页 |
·棒球运动员的基本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 第57-64页 |
·棒球运动员的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 第64-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3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特征 | 第71-115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 第71-84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 第71-73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 第73-77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灵敏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 第77-79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 第79-83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特征 | 第83-84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负荷特征 | 第84-86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不同时期身体素质训练的负荷特征 | 第85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不同时期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负荷特征 | 第85-86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年度周期训练的特征 | 第86-90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训练的周期特征 | 第87-88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全年训练的比重 | 第88-89页 |
·不同时期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安排情况 | 第89-90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赛前阶段训练的安排特征 | 第90-91页 |
·国家棒球队赛前阶段的训练安排 | 第90-91页 |
·我国职业棒球队赛前阶段的训练安排 | 第91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周训练的安排特征 | 第91-92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 第92-114页 |
·当前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存在的问题 | 第92-104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 | 第104-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4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15-132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确立的理论基础 | 第115-119页 |
·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115-116页 |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 第116-117页 |
·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构成方法 | 第117-119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 第119-127页 |
·投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 第119-121页 |
·捕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 第121-123页 |
·核心内场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 第123-124页 |
·外角内场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 第124-126页 |
·外场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 第126-127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27-130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基本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 第130-131页 |
小结 | 第131-132页 |
5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标准的建立 | 第132-149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一般量值模式 | 第132-133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单项指标评价标准 | 第133-137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综合评分评价标准 | 第137-143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等级评价标准的建立 | 第143-147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基本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评价标准 | 第147-148页 |
小结 | 第148-149页 |
6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的诊断 | 第149-161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的总体态势诊断 | 第149-152页 |
·总体态势的诊断方法 | 第149页 |
·总体态势的诊断步骤 | 第149-152页 |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的个体态势诊断 | 第152-160页 |
·个体态势的诊断方法 | 第152-153页 |
·个体态势诊断的建立 | 第153-160页 |
小结 | 第160-161页 |
7 结论 | 第161-162页 |
8 致谢 | 第162-163页 |
9 参考文献 | 第163-178页 |
10 附件 | 第178-207页 |
11 附录材料 | 第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