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1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11-12页 |
·综合分析法 | 第12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 第13-16页 |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 | 第13-15页 |
·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 第15-16页 |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16-17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7页 |
·企业公民理论 | 第17页 |
·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国内外关于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中作用的研究 | 第18-20页 |
·国外关于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 第18-19页 |
·国内关于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 第19-20页 |
第3章 转型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分析 | 第20-31页 |
·转型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环境 | 第20-23页 |
·政治环境:来自中国政府的压力 | 第20-21页 |
·经济环境:来自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 第21-22页 |
·社会环境:来自社会公众的压力 | 第22-23页 |
·转型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然状况 | 第23-27页 |
·转型期中国企业承担经济责任状况 | 第23-25页 |
·转型期中国企业承担法律责任状况 | 第25-27页 |
·转型期中国企业承担道义责任状况 | 第27页 |
·转型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 第27-31页 |
·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制约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 第28页 |
·法制建设滞后和执行不到位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 第28页 |
·政府政策波动性较大致使企业忽视社会责任 | 第28-29页 |
·企业处于求生存和高速成长期无力承担社会责任 | 第29页 |
·短期行为的超额回报使得企业逃避社会责任 | 第29-30页 |
·利益相关者缺乏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影响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 第30-31页 |
第4章 国外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的举措与经验 | 第31-38页 |
·国外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中的政策举措 | 第31-34页 |
·欧盟 | 第31-33页 |
·美国 | 第33-34页 |
·国外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的经验与启示 | 第34-38页 |
·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引导性角色 | 第34-35页 |
·政府在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过程中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 | 第35页 |
·政府建立了严密的与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体系来约束企业行为 | 第35-36页 |
·多元参与监督是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的重要动力 | 第36页 |
·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是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保障 | 第36-38页 |
第5章 中国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过程中的作用评析及对策建议 | 第38-46页 |
·中国政府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构过程中的政策举措 | 第38-40页 |
·颁布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38-39页 |
·制定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行业标准 | 第39-40页 |
·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研究活动 | 第40页 |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构过程中的政府作用评析 | 第40-42页 |
·政府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使其推动作用失效 | 第40-41页 |
·政企之间的“利益同盟”使政府对企业的监管失灵 | 第41页 |
·政府在搭建“企业—公众”沟通桥梁方面缺乏内在动力 | 第41-42页 |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发挥有抑制效应 | 第42页 |
·政府在应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尚不足 | 第42页 |
·中国政府进一步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建议 | 第42-46页 |
·向全社会倡导、宣传并固化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 第43页 |
·增强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行为的激励 | 第43-44页 |
·完善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立法 | 第44页 |
·主导制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 | 第44页 |
·引导国内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合作交流 | 第44-45页 |
·架构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体系 | 第45-46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