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蚜虫的防治方法 | 第9-10页 |
·农业防治 | 第9-10页 |
·药剂防治 | 第10页 |
·常规育种 | 第10页 |
·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抗蚜小麦 | 第10页 |
·抗蚜基因的分类 | 第10-13页 |
·来源于细菌的抗虫基因 | 第10-11页 |
·来源于动物的毒素基因 | 第11页 |
·来源于植物的抗虫基因 | 第11-13页 |
·常用的转化方法 | 第13-14页 |
·基因枪转化法 | 第13页 |
·农杆菌转化法 | 第13-14页 |
·花粉管通道转化法 | 第14页 |
·课题来源 | 第14-15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课题意义 | 第15-17页 |
第2章 抗蚜虫基因的载体构建 | 第17-3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17-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8页 |
·CAMV35S、PPA 和 GUS 片段的获得 | 第19-21页 |
·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第21-24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4-28页 |
·实验结果 | 第28-31页 |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8-29页 |
·克隆载体菌落 PCR 鉴定结果 | 第29页 |
·克隆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29-30页 |
·构建后载体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0-31页 |
·结果分析讨论 | 第31-33页 |
·PCR 引物的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PCR 体系的设计 | 第32页 |
·酶切反应体系 | 第32-33页 |
·酶连体系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 | 第35-41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目的基因的提取 | 第35-36页 |
·目的基因的检测 | 第36-38页 |
·外源基因的导入 | 第38页 |
·T0 代植株种子采收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提取的目的基因电泳结果 | 第38-39页 |
·质粒 PCR 鉴定电泳结果 | 第39-40页 |
·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40页 |
·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 | 第40页 |
·外源基因的导入部位、导入方法和导入时间 | 第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小麦抗性植株的鉴定 | 第41-47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1-42页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小麦叶片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鉴定 | 第42-44页 |
·小麦叶片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2-43页 |
·小麦基因组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43页 |
·PCR 检测 | 第43-44页 |
·实验结果 | 第44-46页 |
·小麦基因组 DNA 的电泳结果 | 第44-45页 |
·以小麦基因组 DNA 为模版 PCR 扩增 PPA 基因电泳结果 | 第45页 |
·放虫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实验分析与讨论 | 第46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时的常见问题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