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现实基础和理论资源 | 第11-18页 |
第一节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现实基础 | 第11-13页 |
一、 民生问题的世界凸显 | 第11-12页 |
二、 民生问题的中国现状 | 第12-13页 |
第二节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理论资源 | 第13-18页 |
一、 中华民族文化的“民贵”思想 | 第14-1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和人学旨趣 | 第15-16页 |
三、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情怀和历史经验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18-26页 |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 | 第18-20页 |
一、 发展的第一要务 | 第18页 |
二、 以人为本的根本落脚点 | 第18-19页 |
三、 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 第19-20页 |
第二节 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核心立场 | 第20-22页 |
一、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 第21页 |
二、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增强改善民生的生机和活力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 第22-26页 |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 第22-24页 |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创新 | 第26-38页 |
第一节 民生内涵的深化发展 | 第27-31页 |
一、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 第27-29页 |
二、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29-30页 |
三、 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路径 | 第31-38页 |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 第31-35页 |
二、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实基础 | 第35-36页 |
三、 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论指导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胡锦涛民生思想的实践路径 | 第38-44页 |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为改善民生提供体制保障 | 第38-40页 |
一、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 | 第38页 |
二、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 | 第38-39页 |
三、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管理 | 第40-42页 |
一、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 第40-41页 |
二、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 | 第42-44页 |
一、 健全公共服务体制,推进社会和谐建设 | 第42-43页 |
二、 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增强改善民生的活力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