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径后注浆灌注桩承载性状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泥浆护壁灌注桩的发展历史及特点 | 第10-11页 |
·后注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的研究发展 | 第12-13页 |
·国内的研究发展 | 第13页 |
·灌注桩的注浆理论 | 第13-17页 |
·岩土介质可注性理论 | 第13-14页 |
·渗透注浆理论 | 第14-15页 |
·压密注浆理论 | 第15-16页 |
·劈裂注浆理论 | 第16-17页 |
·后注浆加固土体的物理和化学机理 | 第17-18页 |
·后注浆技术的物理力学机理 | 第17页 |
·后注浆加固的化学作用 | 第17-18页 |
·桩端桩侧后注浆机理分析 | 第18-19页 |
·后注浆对桩基承载力的增强机理 | 第18页 |
·桩端压浆增强机理 | 第18-19页 |
·桩侧压浆增强机理 | 第19页 |
·课题的工程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2 后注浆灌注桩承载性状现场试验研究 | 第21-47页 |
·工程概况 | 第21页 |
·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灌注桩的后注浆方案 | 第22-26页 |
·注浆头的制作及注浆管的埋设 | 第22-24页 |
·注浆量及注浆时间设计 | 第24页 |
·浆液水灰比 | 第24-25页 |
·注浆压力 | 第25页 |
·后注浆施工工艺流程 | 第25页 |
·终止注浆条件 | 第25-26页 |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方案 | 第26-29页 |
·编制依据 | 第26页 |
·静载试验对现场施工配合的要求 | 第26页 |
·试验加载方式 | 第26-27页 |
·桩顶沉降测量 | 第27-28页 |
·荷载分级、沉降稳定标准 | 第28-29页 |
·桩身应变检测 | 第29页 |
·应变计的选择与布设 | 第29页 |
·应变计测试结果收集 | 第29页 |
·超声监测方案 | 第29-35页 |
·编制依据 | 第29页 |
·测试原理 | 第29-30页 |
·测试仪器 | 第30页 |
·声测管的埋设 | 第30-31页 |
·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 第31页 |
·现场检测步骤 | 第31-35页 |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46页 |
·在各级加载条件下,试桩的Q-S曲线 | 第35-40页 |
·各级荷载下的轴力传递特征 | 第40-42页 |
·加载过程中桩侧摩阻力曲线 | 第42-44页 |
·注浆效果对比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3 后注浆灌注桩数值分析 | 第47-60页 |
·引言 | 第47页 |
·模型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47-49页 |
·FLAC3D数值模拟中初始应力平衡 | 第47页 |
·FLAC3D数值模拟中的接触模型 | 第47-49页 |
·灌注桩静载荷试验的数值模拟 | 第49-52页 |
·模型建立基本假定 | 第49页 |
·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49-51页 |
·模型加载方式及控制条件 | 第51-52页 |
·模拟结果的提取 | 第52页 |
·钻孔灌注桩静载荷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59页 |
·注浆对桩土位移场的影响 | 第52-53页 |
·注浆前后桩基Q-S曲线 | 第53-54页 |
·注浆前后桩身轴力曲线 | 第54-55页 |
·注浆前后桩身阻力曲线 | 第55-56页 |
·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主要结论 | 第60页 |
·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