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22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7页 |
| ·现代木结构建筑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 ·国外木结构建筑的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木结构建筑的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应用中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木结构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 ·现代木结构建筑 | 第17页 |
| ·徽州民居 | 第17-1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19页 |
|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2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元素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 | 第22-40页 |
| ·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概述 | 第22-23页 |
| ·徽州民居装饰的组成部分 | 第23-32页 |
| ·建筑表面装饰 | 第23-29页 |
| ·雕饰 | 第23-28页 |
| ·彩画 | 第28-29页 |
| ·室内装饰 | 第29-31页 |
| ·匾额楹联 | 第29-30页 |
| ·家具及装饰品陈设 | 第30-31页 |
| ·建筑的空间特征 | 第31-32页 |
| ·徽州民居装饰的体现方式 | 第32-36页 |
| ·在建筑组成构件上的体现 | 第33-35页 |
| ·在特殊空间造型上的体现 | 第35-36页 |
| ·徽州民居装饰艺术的象征寓意 | 第36-38页 |
| ·祈福纳吉的生存观 | 第36页 |
| ·子孙繁息的生殖观 | 第36-37页 |
| ·忠孝节义的社会伦理观 | 第37-38页 |
| ·贾而好儒、读书入仕的人生观 | 第38页 |
|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3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与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关联性 | 第40-50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实例 | 第40-45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形”的衍生—以马头端为例 | 第40-41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意”的延伸—以匾额为例 | 第41-43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神”的传承—以天井为例 | 第43-45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 第45-47页 |
| ·体现徽州地域文化 | 第45-46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的历史价值 | 第45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的美学意义 | 第45-46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蕴含的社会价值 | 第46页 |
| ·传承徽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 第46-47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与现代木结构建筑契合的可行性 | 第47-49页 |
| ·材料上的契合性 | 第47页 |
| ·色彩上的契合性 | 第47-48页 |
| ·装饰内容与手法的契合性 | 第48页 |
| ·表现形式上的契合性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4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结构有建筑中的运用方法研究 | 第50-58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的运用原则 | 第50-52页 |
| ·装饰形史与建筑功能相统一的原则 | 第50页 |
| ·装饰内涵与时代特征相统一的原则 | 第50-51页 |
| ·装饰造型与图案的优化原则 | 第51-52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的运用思路 | 第52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在现代木结构建筑中的运用方法 | 第52-56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与元素的直接引用 | 第53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元素的提炼和重构应用 | 第53-55页 |
| ·徽州民居建筑装饰元素的解构和异位应用 | 第55-56页 |
| ·徽州民居建筑空间模式的应用 | 第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5 结论 | 第58-60页 |
| ·论文研究结果 | 第58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8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个人简介 | 第62-64页 |
| 导师简介 | 第64-66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