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认笔录的证据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8页 |
(一) 研究辨认笔录的动因 | 第13-15页 |
(二) 辨认笔录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三) 研究辨认笔录证据问题意义 | 第17-18页 |
一、辨认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8-25页 |
(一) 辨认制度的基本分类 | 第18-20页 |
1、庭审前辨认和当庭辨认 | 第18页 |
2、证人辨认、被害人辨认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辨认 | 第18-19页 |
3、直接辨认和间接辨认 | 第19页 |
4、公开辨认和秘密辨认 | 第19-20页 |
5、混杂辨认和单独辨认 | 第20页 |
6、静态辨认和动态辨认 | 第20页 |
(二) 辨认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1、心理学原理 | 第21-22页 |
2、哲学原理 | 第22-23页 |
3、同一认定原理 | 第23-25页 |
二、中外辨认笔录证据问题比较研究 | 第25-32页 |
(一) 美国和英国辨认笔录证据问题考察 | 第25-27页 |
1、美国的辨认笔录证据问题 | 第25-26页 |
2、英国的辨认笔录证据问题 | 第26-27页 |
(二) 俄罗斯、德国、意大利辨认笔录问题的考察 | 第27-30页 |
1、俄罗斯的辨认笔录证据问题 | 第27-28页 |
2、德国的辨认笔录证据问题 | 第28-29页 |
3、意大利的辨认笔录证据问题 | 第29-30页 |
(三) 港澳台辨认笔录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 第30-32页 |
三、辨认笔录的证据性质探讨 | 第32-37页 |
(一) 辨认笔录的证据能力分析 | 第33-35页 |
1、辨认笔录的客观性 | 第33-34页 |
2、辨认笔录的合法性 | 第34-35页 |
(二) 辨认笔录的证明力评析 | 第35-37页 |
四、中国辨认笔录的现状及分析 | 第37-40页 |
五、辨认笔录作为证据的程序性正当化建构 | 第40-60页 |
(一) 辨认笔录作为证据的设想 | 第40-43页 |
1、确立辨认行为的法律地位 | 第40-41页 |
2、辨认笔录证据地位的构想 | 第41-43页 |
(二) 构建辨认程序的证据形成规则 | 第43-51页 |
1、辨认前的规则 | 第43-46页 |
2、辨认过程中的规则 | 第46-51页 |
(三) 完善辨认笔录作为证据的程序机制 | 第51-60页 |
1、完善辨认程序的启动机制 | 第51-52页 |
2、完善辨认笔录的全面记录和审查规则 | 第52-54页 |
3、确立庭审中辨认笔录的质证制度 | 第54-56页 |
4、确立非法辨认笔录证据排除规则 | 第56-57页 |
5、确立辨认笔录的补强证据规则 | 第57-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