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

基于天然及重组乳糜微粒模型的亲脂性药物口服经淋巴吸收的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前言第12-16页
第一部分 基于天然乳糜微粒模型的口服经淋巴吸收的机制研究第16-52页
 1. 试剂、仪器及动物第16-19页
   ·药品与试剂第16-17页
   ·仪器第17-18页
   ·实验动物第18-19页
 2. 实验方法第19-30页
   ·天然乳糜微粒悬液的制备第19-20页
     ·密度梯度溶液的配制第19页
     ·天然乳糜微粒的分离方法和流程第19-20页
     ·乳糜微粒悬液的配制第20页
   ·天然乳糜微粒的表征第20-22页
     ·粒径第20页
     ·电泳行为第20页
     ·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浓度测定第20-21页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第21页
     ·稳定性第21-22页
       ·甘油三酯浓度第21页
       ·粒径第21页
       ·丙二醇对结合率测定的影响第21-22页
   ·模型药物理化参数的获得第22-23页
     ·基本理化参数第22页
     ·药物的S_(LCT)测定第22-23页
       ·溶解度测定HPLC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第22-23页
         ·色谱条件第22页
         ·标准曲线第22页
         ·准确度第22页
         ·精密度第22-23页
       ·模型药物在长链甘油三酯(LCT)中的溶解度第23页
   ·模型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第23-28页
     ·乳糜微粒样品预处理方法第23-24页
     ·色谱条件第24-28页
     ·乳糜微粒样品标准曲线的建立第28页
     ·乳糜微粒样品分析方法的评价第28页
       ·方法精密度第28页
       ·方法回收率第28页
   ·模型药物与天然乳糜微粒的结合第28-29页
   ·药物-天然乳糜微粒结合率与药物理化参数之间数学关系模型的建立第29-30页
   ·天然乳糜结合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价第30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0-50页
   ·天然乳糜微粒的表征第30-34页
     ·粒径第30-31页
     ·电泳行为第31-32页
     ·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浓度第32页
     ·透射电镜第32-33页
     ·稳定性考察第33-34页
       ·甘油三酯浓度第33页
       ·粒径第33-34页
       ·丙二醇对结合率测定的影响第34页
   ·模型药物理化参数的获得第34-38页
     ·基本理化参数第34-36页
     ·药物在TG中的溶解度测定第36-38页
       ·模型药物S_(LCT)测定方法的验证第36-38页
     ·模型药物的S_(LCT)第38页
   ·模型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第38-45页
     ·方法专属性第38页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第38-40页
     ·方法精密度第40-42页
     ·方法回收率第42-45页
   ·模型药物与乳糜微粒的结合第45-47页
   ·药物-乳糜微粒结合率与药物理化参数之间数学关系模型的建立第47-49页
   ·天然乳糜微粒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价第49-50页
 4. 小结第50-52页
第二部分 重组乳糜微粒(rCM)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口服经淋巴吸收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第52-70页
 1. 试剂与仪器第52页
   ·药品与试剂第52页
   ·仪器第52页
 2. 实验方法第52-56页
   ·rCM的制备第52-53页
   ·rCM的表征第53页
     ·粒径第53页
     ·廿油三酯及胆固醇浓度第53页
     ·稳定性第53页
       ·粒径第53页
       ·甘油三酯浓度第53页
     ·透射电镜第53页
   ·模型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第53-54页
     ·rCM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第53页
     ·色谱条件第53页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3-54页
     ·rCM分析方法的评价第54页
       ·方法精密度第54页
       ·方法回收率第54页
   ·模型药物与rCM的结合第54-55页
   ·rCM与天然乳糜微粒的相关性分析第55页
   ·基于rCM的药物-rCM结合率与药物理化参数数学关系模型的建立第55-56页
   ·rCM结合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价第56页
 3. 实验结果第56-69页
   ·rCM的表征第56-58页
     ·粒径第56-57页
     ·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浓度第57页
     ·稳定性第57-58页
       ·甘油三酯浓度第57页
       ·粒径第57-58页
     ·透射电镜第58页
   ·模型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第58-62页
     ·rCM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第58页
     ·色谱条件第58-59页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第59页
     ·rCM样品分析方法的评价第59-62页
       ·方法精密度第59-61页
       ·方法回收率第61-62页
   ·模型药物与rCM的结合第62-64页
     ·洗脱曲线第62-64页
     ·模型药物与rCM的结合情况第64页
   ·rCM结合模型与天然乳糜微粒结合模型的相关性分析第64-65页
   ·基于rCM的药物-rCM结合率与药物理化参数数学关系模型的建立第65-68页
   ·rCM模型预测能力的评价第68-69页
 4. 小结第69-70页
全文总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综述第75-84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致谢第84-85页
发表论文第85-86页
附录第86-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孔硅胶表面分子印迹青蒿素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在超临界流体下的吸附分离行为
下一篇: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xCT在肝癌中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