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电厂中钢球磨煤机的优化控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球磨机存煤量测量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球磨机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钢球磨煤机的机理模型 | 第17-27页 |
| ·概述 | 第17-18页 |
| ·钢球磨煤机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 ·建模理论及方法 | 第18页 |
| ·钢球磨煤机的机理模型 | 第18-22页 |
| ·钢球磨煤机的对象特性 | 第22-26页 |
| ·给煤量与球磨机存煤量的关系 | 第22-23页 |
| ·热风量与球磨机存煤量的关系 | 第23页 |
| ·冷风量与球磨机存煤量的关系 | 第23页 |
| ·给煤量与球磨机入口负压的关系 | 第23-24页 |
| ·热风量与球磨机入口负压的关系 | 第24页 |
| ·冷风量与球磨机入口负压的关系 | 第24页 |
| ·给煤量与球磨机出口温度的关系 | 第24-25页 |
| ·热风量与球磨机出口温度的关系 | 第25页 |
| ·冷风量与球磨机出口温度的关系 | 第25-26页 |
| ·球磨机存煤量、入口负压和出口温度的动态特性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球磨机内存煤量的软测量 | 第27-42页 |
| ·基本原理 | 第27-32页 |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27-29页 |
|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 第29-30页 |
|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 | 第30-31页 |
| ·软测量方法 | 第31-32页 |
| ·神经网络模糊多模型软测量 | 第32-34页 |
| ·球磨机内存煤量的软测量 | 第34-40页 |
| ·辅助变量的选取 | 第34-36页 |
| ·模糊聚类 | 第36-37页 |
| ·神经网络多模型 | 第37-39页 |
| ·RBF神经网络单模型 | 第39页 |
| ·仿真结果 | 第39-40页 |
| ·球磨机通风量的测量 | 第40-41页 |
| ·测量原理 | 第40-41页 |
| ·通风量的测量 | 第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钢球磨煤机的优化控制 | 第42-59页 |
| ·球磨机的总体控制策略 | 第42-43页 |
| ·球磨机存煤量的自寻优控制 | 第43-44页 |
| ·自寻优控制算法 | 第43-44页 |
| ·自寻优控制策略 | 第44页 |
| ·模糊神经网络解耦 | 第44-54页 |
| ·FNN解耦理论 | 第45-46页 |
| ·FNN解耦算法 | 第46-47页 |
| ·FNN解耦方案 | 第47-49页 |
| ·球磨机FNN解耦仿真 | 第49-54页 |
| ·模糊-PID控制 | 第54-58页 |
| ·模糊-PID控制的概述 | 第54-55页 |
| ·存煤量子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 第55页 |
| ·出口温度子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 第55-56页 |
| ·入口负压子系统的模糊-PID控制 | 第56-57页 |
| ·各子系统模糊-PID控制的仿真结果 | 第57-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59页 |
| ·未来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