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解决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11页 |
| ·国内外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 第11-13页 |
| ·电网建设投资评价方法 | 第13页 |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第2章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特点及模式 | 第15-28页 |
|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条件及困难 | 第15-17页 |
| ·供电模式多样性 | 第15-16页 |
| ·利用可再生能源解决无电地区通电的困难 | 第16-17页 |
|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的特点 | 第17-19页 |
| ·偏远地区的用电负荷特点 | 第17-18页 |
|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与传统电网建设的区别 | 第18-19页 |
| ·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方式及政策相关研究 | 第19-23页 |
| ·国外向偏远地区供电的经验 | 第19-21页 |
| ·我国采用的措施及规划 | 第21-23页 |
|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研究 | 第23-27页 |
| ·可利用的太阳辐射能自然特点 | 第24-25页 |
|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 | 第25-26页 |
| ·户用光伏发电系统应用的优势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28-38页 |
|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社会效益分析 | 第28-30页 |
| ·保障和改善民生 | 第28-29页 |
| ·拉动无电地区经济增长 | 第29页 |
| ·实现节能减排环境效益 | 第29页 |
| ·富民固边 | 第29-30页 |
| ·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7页 |
|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0-31页 |
| ·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5页 |
| ·偏远无电地区电力建设项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研究 | 第38-45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生及特点 | 第38-40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生 | 第38-39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 第39-40页 |
|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步骤 | 第40-44页 |
| ·建立层次结构图 | 第40-41页 |
| ·构成模糊一致矩阵 | 第41-43页 |
| ·计算各层因素相对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权重进行层次单排序 | 第43页 |
| ·层次总排序 | 第43-44页 |
| ·确定总得分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偏远无电地区供电模式经济性分析的实证研究 | 第45-53页 |
| ·实例介绍 | 第45-46页 |
| ·实例分析与评价 | 第46-50页 |
| ·数据分析 | 第46-49页 |
| ·结论与评价 | 第49-50页 |
| ·政策建议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附表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在校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