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大麦杂种与亲本间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7页
 1 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第9-17页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概述第9页
   ·大麦杂种优势的研究第9-10页
   ·杂种优势的度量第10-12页
     ·中亲优势第10-11页
     ·超亲优势第11页
     ·超标优势第11页
     ·杂种优势指数第11-12页
   ·杂种优势机理研究第12-17页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经典假说第12-14页
       ·显性假说第12-13页
       ·超显性假说第13页
       ·上位性第13-14页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新发展第14-17页
       ·基因网络系统与杂种优势第14页
       ·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第14-15页
       ·数量性状基因(QTL)定位及其互作方式与杂种优势第15-16页
       ·基因表达调控与杂种优势第16-17页
 2 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第17-22页
   ·RFLP技术与杂种优势第18-19页
   ·RAPD技术与杂种优势第19页
   ·SSR技术与杂种优势第19-20页
   ·AFLP技术与杂种优势第20-21页
   ·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第21-22页
 3 差异表达基因的分离方法第22-24页
   ·mRNA差异显示技术第22页
   ·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RDA)和抑制性扣除杂交技术(SSH)第22-23页
   ·基因表达的序列分析(SAGE)第23页
   ·微阵列技术第23-24页
   ·c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第24页
 4 CDNA-AFLP的原理及其应用第24-26页
   ·cDNA-AFLP技术的原理第24-25页
   ·cDNA-AFLP技术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第25-26页
     ·分子标记遗传分析第25页
     ·基因表达特性研究及分离特异表达基因第25-26页
     ·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第26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第二章 大麦杂种优势分析第27-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7-28页
   ·试验材料第27页
   ·试验设计第27-28页
   ·性状测定第28页
   ·统计分析第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35页
   ·亲本与杂种F_1的性状表现第28-30页
   ·大麦杂F_1的杂种优势分析第30-33页
   ·大麦性状的遗传分析第33-35页
 3 小结与讨论第35-37页
第三章 大麦杂种及亲本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第37-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7-44页
   ·实验材料及实验试剂第37-38页
     ·试验材料第37页
     ·cDNA-AFLP接头与引物第37页
     ·主要试剂第37-38页
   ·实验方法第38-43页
       ·叶片总RNA提取第38页
     ·cDNA双链的合成第38-39页
       ·cDNA第一链合成第38-39页
       ·cDNA第二链合成以及末端平滑化第39页
       ·合成的cDNA精制第39页
     ·酶切与连接第39-40页
     ·预扩第40-41页
     ·选择性扩增第41-42页
     ·制胶、电泳和银染显色第42-43页
     ·差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回收及再扩增第43页
     ·回收条带的克隆、测序第43页
   ·统计分析第43-4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4-56页
   ·叶片总RNA第44页
   ·cDNA合成及酶切第44-45页
   ·预扩增体系筛选第45-47页
     ·最优dNTP浓度的筛选第45-46页
     ·最佳预扩循环次数的筛选第46页
     ·预扩产物最佳稀释倍数的选择第46-47页
   ·大麦杂种与亲本基因差异表达的带型差异性分析第47-53页
   ·差异谱带的回收与克隆第53-54页
   ·测序结果第54-56页
 3 小结和讨论第56-59页
   ·影响cDNA-AFLP技术的因素及其在大麦上的建立优化第56-57页
   ·大麦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第57-58页
   ·差异条带的回收及克隆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附录第63-65页
 1. 实验仪器设备和试剂第63页
   ·设备和仪器第63页
   ·试剂第63页
 2. 所需药品配置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芪参健脾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大麦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