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茶树组织培养与物种改良 | 第10-16页 |
·茶树组织培养 | 第10-12页 |
·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反义 RNA 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茶树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野葛组织培养及其次生代谢产物 | 第16-17页 |
·野葛组织培养 | 第16页 |
·野葛次级代谢产物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3 咖啡碱合成酶(TCS)基因 RNAI 载体构建 | 第20-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材料 | 第20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20页 |
·试剂 | 第20页 |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茶树咖啡碱合成酶(TCS)基因 RNAI 载体构建 | 第20-26页 |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0-21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21页 |
·茶树总R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咖啡碱合成酶(TCS)基因的反转录 | 第22页 |
·茶树咖啡碱合成酶(TCS)基因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22-23页 |
·PCR 产物的回收、克隆与测序 | 第23-24页 |
·构建干涉表达载体 | 第24-26页 |
·茶树咖啡碱合成酶(TCS)基因 RNAI 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26-27页 |
·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茶树咖啡碱合成酶(TCS)基因干涉片段和 YYT 片段的 PCR 扩增 | 第27页 |
·茶树咖啡碱合成酶(TCS)基因干涉载体的构建 | 第27-30页 |
4 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 第30-40页 |
·材料 | 第30页 |
·试验材料 | 第30页 |
·质粒与菌株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茶树叶片对潮霉素的敏感性试验 | 第30页 |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 第30-31页 |
·选择培养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0页 |
·潮霉素浓度对茶树叶片成活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预培养时间对 GUS 表达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菌液浓度和侵染时间对 GUS 表达率的影响 | 第33-38页 |
·共培养时间对 GUS 表达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5 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 第40-45页 |
·材料 | 第40页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2页 |
·野葛愈伤组织的培养和继代 | 第40页 |
·野葛愈伤组织和野葛根样中总黄酮的提取 | 第40页 |
·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对 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测定 | 第40页 |
·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清除作用的测定 | 第40-41页 |
·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作用的测定 | 第41页 |
·野葛愈伤组织和根提取物中异黄酮组分的 HPLC 分析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对 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 第42页 |
·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对羟自由基(·OH)清除作用 | 第42页 |
·野葛愈伤组织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作用 | 第42-43页 |
·野葛愈伤组织和根提取物中异黄酮组分的比较分析 | 第43-45页 |
6 讨论 | 第45-47页 |
·构建咖啡碱合成酶 RNAI 载体 | 第45页 |
·优化茶树遗传转化体系 | 第45-46页 |
·影响茶树叶片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45-46页 |
·叶片愈伤组织的形成以及植株的再生 | 第46页 |
·葛根愈伤组织提取物的抗氧化性 | 第46-47页 |
7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