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战略背景 | 第8-9页 |
·现实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2-13页 |
·可能的不足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4-23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 | 第14-16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 第14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 第14-16页 |
·服务业生产率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服务业生产率的内涵 | 第16-17页 |
·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论 | 第17-18页 |
·对服务业生产率滞后论的辩驳 | 第18页 |
·中国服务业效率研究回顾 | 第18-19页 |
·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研究回顾 | 第19-20页 |
·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回顾 | 第20-21页 |
·现有研究评价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现状研究 | 第23-31页 |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规模评价 | 第23页 |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评价 | 第23-26页 |
·产出结构 | 第23-24页 |
·投入结构 | 第24-26页 |
·使用结构 | 第26页 |
·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劳动生产率 | 第27-28页 |
·资本密集度 | 第28-29页 |
·从业人员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产业特征研究 | 第31-38页 |
·DEA-Malmquist 方法 | 第31-33页 |
·DEA 模型 | 第31-32页 |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方法 | 第32-3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样本数据的处理 | 第33-34页 |
·产出变量的选择 | 第33页 |
·人力资本投入变量的选择 | 第33-34页 |
·物质资本投入变量的选择 | 第34页 |
·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产业特征 | 第34-37页 |
·动态比较 | 第34-35页 |
·静态比较 | 第35-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区域特征研究 | 第38-50页 |
·超效率 DEA 分析方法 | 第38-39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样本数据的处理 | 第39-40页 |
·产出变量的选择 | 第39页 |
·人力资本投入变量的选择 | 第39页 |
·物质资本投入变量的选择 | 第39-40页 |
·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区域特征 | 第40-44页 |
·生产性服务业分地区效率 2004 和 2010 年对比 | 第40-43页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效率的比较分析 | 第43-44页 |
·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影响因素 | 第44-46页 |
·Tobit 模型 | 第46-48页 |
·检验结果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50-55页 |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政策启示 | 第50-54页 |
·因地制宜,因业制宜 | 第51页 |
·拓宽投融资渠道,增加资本投入 | 第51-52页 |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 | 第52页 |
·增强生产服务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第52-53页 |
·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 | 第53-54页 |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