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理论的中小企业成长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与其短寿之间的矛盾突出 | 第11-12页 |
·熵态管理时代的到来 | 第12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当前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 | 第13页 |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对中小企业成长提出对策 | 第13页 |
·为熵理论在管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做出新的尝试 | 第13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3-14页 |
·理论意义:将熵理论应用到中小企业成长性研究中来 | 第13页 |
·实践意义:解决中小企业的实际问题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有关中小企业成长性的研究 | 第14-21页 |
·关于熵和耗散结构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21-22页 |
·综述评价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预期成果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预期成果 | 第24-25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熵理论 | 第25-26页 |
·熵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25页 |
·熵的定义 | 第25-26页 |
·耗散结构理论 | 第26-27页 |
·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 | 第26页 |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 第26-27页 |
·企业成长理论 | 第27-30页 |
·企业成长的定义 | 第27-29页 |
·中小企业成长性的表现 | 第29-30页 |
3 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8页 |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30-31页 |
·影响中小企业成长性的因素 | 第31-35页 |
·外部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内部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影响中小企业成长性关键因素的提取 | 第35-37页 |
·基本因素的提取 | 第35-36页 |
·关键因素的提取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4 中小企业成长熵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8-55页 |
·成长熵的提出与模型构建原理 | 第38-43页 |
·成长熵的提出 | 第38页 |
·成长熵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8-40页 |
·成长熵数学模型的构建 | 第40-41页 |
·模型的应用说明 | 第41-43页 |
·企业成长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3-54页 |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43-44页 |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5页 |
·指标释义和计算 | 第45-54页 |
·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5 中小企业成长熵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55-84页 |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来源 | 第55页 |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55-72页 |
·定量数据的收集 | 第55-57页 |
·定性数据的收集 | 第57-58页 |
·成长熵流值的计算 | 第58-72页 |
·模型的单一应用 | 第72-79页 |
·熵流值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72页 |
·成长熵总值分析 | 第72-73页 |
·成长能力熵分析 | 第73-74页 |
·成长潜力熵分析 | 第74-75页 |
·成长环境熵分析 | 第75-76页 |
·子系统熵值分析 | 第76-79页 |
·中小企业成长熵模型的综合应用 | 第79-83页 |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79-81页 |
·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81-82页 |
·综合评价分析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6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中小企业成长性提升对策 | 第84-88页 |
·耗散结构理论与中小企业成长性 | 第84页 |
·促使企业家素质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 | 第84-85页 |
·企业家素质系统具备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 第84页 |
·加强学习,积极汲取新知识 | 第84-85页 |
·营造开放的企业家创新系统 | 第85页 |
·建立基于熵的创新管理机制 | 第85-86页 |
·构建开放性学习组织 | 第85页 |
·建立低成本的决策机制 | 第85-86页 |
·建立低熵创新激励系统 | 第86页 |
·重塑企业文化 | 第86-87页 |
·营造开放的企业文化系统环境 | 第86-87页 |
·企业文化的重塑要求全体员工的参与 | 第87页 |
·通过文化创新引入负熵流 | 第87页 |
·其他 | 第87-8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8页 |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 第88-90页 |
·研究局限性 | 第88页 |
·未来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附录 | 第95-99页 |
附录 1 | 第95-97页 |
附录 2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