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业机械及农具论文--收获机械论文--谷物、小麦联合收获机(康拜因)论文

稻麦联合收获开沟埋草多功能一体机的设计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2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农业耕作模式发展概况第12-17页
     ·传统耕作技术第12-14页
     ·保护性耕作技术第14-17页
   ·联合作业机械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7-24页
     ·免耕播种联合作业机发展概况第18-20页
     ·秸秆还田型联合耕整地机具发展现状第20-24页
   ·机械现代设计方法第24-33页
     ·优化设计技术第24-26页
     ·虚拟样机技术第26-33页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3-35页
     ·研究目的第33-34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34页
     ·课题研究总体思路第34-35页
   ·本章小结第35页
 参考文献第35-42页
第二章 样机总体方案及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第42-45页
   ·总体方案第42-43页
     ·样机组成第42页
     ·工作原理第42-43页
     ·主要技术参数第43页
   ·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第43-44页
   ·本章小结第44页
 参考文献第44-45页
第三章 多功能一体机样机选型及配套动力研究第45-59页
   ·样机选型第45-48页
     ·收获部件选型第45-46页
     ·开沟装置选型第46-48页
   ·整机配套动力研究第48-55页
     ·收获功耗第48-52页
     ·开沟功耗第52-54页
     ·行走功耗第54-55页
     ·整机功耗第55页
   ·本章小结第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第四章 开沟部件运动分析及其主要工作参数确定第59-71页
   ·开沟部件运动分析及开沟方式选择第59-64页
     ·开沟部件运动分析第59-60页
     ·开沟方式的选择第60-64页
   ·开沟部件主要作业参数确定第64-69页
     ·刀盘圆周速度(刀片端点线速度)确定第65-66页
     ·刀盘转速确定第66页
     ·刀片形式、数量及布置原则第66-69页
     ·分土板安装第69页
   ·本章小结第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五章 开沟装置及其传动系统设计第71-87页
   ·基于Matlab的开沟刀盘及其升降装置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第71-76页
     ·开沟刀盘及其升降装置结构参数对机器性能的影响分析第71-72页
     ·基于Matlab的开沟刀盘及其升降装置结构参数优化第72-76页
   ·刀盘传动系统设计第76-85页
     ·两级传动链传动比优化分配第78-82页
     ·轴承选用及主要传动件的效率第82页
     ·各级传动件转速及所要传递的功率和扭矩计算第82-83页
     ·齿轮、变速箱及轴类零件的设计第83-85页
   ·本章小结第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第六章 开沟部件及其传动系统主要零部件 参数化建模及仿真研究第87-107页
   ·基于Pro/E的开沟部件及其传动系统主要零部件参数化建模研究第87-98页
     ·基于特征的非标准件建模第87-90页
     ·基于Pro/program的常用件造型第90-95页
     ·基于族表的标准件造型第95-96页
     ·开沟装置及其传动系统虚拟装配第96-98页
   ·基于ADAMS的开沟部件运动仿真第98-104页
     ·仿真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第98-99页
     ·ADAMS动态仿真的理论基础第99-100页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100-102页
     ·仿真分析第102-104页
   ·本章小结第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第七章 多功能一体机田间试验第107-135页
   ·试验准备第107-116页
     ·试验主要内容第107页
     ·试验主要影响因素、性能指标及所需设备、仪器第107-108页
     ·参数测定第108-111页
     ·性能和技术经济指标测定及计算第111-113页
     ·样机加工及初始改进第113-116页
   ·部件性能试验第116-123页
     ·开沟性能试验第117-121页
     ·埋草性能试验第121-123页
   ·田间生产试验第123-127页
     ·田间作业性能测试第123-125页
     ·作业效率对比试验第125-126页
     ·生产考核试验第126-127页
   ·开沟功耗试验第127-132页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35页
第八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建议第135-139页
   ·主要结论第135-136页
   ·论文创新内容第136页
   ·后续研究建议第136-139页
附录第139-16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的专利第167-169页
致谢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液泡质子泵焦磷酸水解酶和胚胎发育晚期富积蛋白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下一篇:共生菌Wolbachia和Cardinium对中国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生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