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DMA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电磁辐射的概述 | 第9-13页 |
| ·电磁辐射的定义 | 第9-10页 |
| ·电磁辐射的来源 | 第10-11页 |
| ·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 | 第11-12页 |
| ·电磁辐射区场的划分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移动通信基站及其电磁波传播特性 | 第16-39页 |
| ·通信基站的研究 | 第16-19页 |
| ·基站定义 | 第16页 |
| ·基站的作用 | 第16页 |
| ·基站类型 | 第16-17页 |
| ·基站电磁辐射 | 第17-19页 |
| ·电磁波传播理论及模型 | 第19-20页 |
|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 第19-20页 |
| ·电磁波传播方式 | 第20-27页 |
| ·三种基本传播方向 | 第21页 |
| ·电波传播模型 | 第21-25页 |
| ·传播模型的使用 | 第25-27页 |
| ·移动通信的特点 | 第27-28页 |
|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 第27页 |
| ·移动通信的特点 | 第27-28页 |
| ·基站天线架设方式 | 第28页 |
|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强度的理论计算 | 第28-37页 |
| ·电磁波传播公式 | 第28-30页 |
| ·基站电磁辐射理论值 | 第30-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基站电磁辐射的评价标准及监测方法 | 第39-48页 |
| ·基站电磁辐射评价标准 | 第39-42页 |
| ·国内相关标准 | 第39-41页 |
| ·国外相关标准 | 第41-42页 |
| ·基站电磁辐射监测方法 | 第42-46页 |
| ·监测条件 | 第42-44页 |
| ·监测方法 | 第44-45页 |
| ·数据处理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电磁辐射预测模型与计算模型 | 第48-57页 |
| ·电磁辐射区场的划分 | 第48-49页 |
| ·远区场及特点 | 第48页 |
| ·近区场及特点 | 第48页 |
| ·远区场与近区场的定义划分 | 第48-49页 |
| ·近区场与远区场划分的意义 | 第49页 |
| ·天线轴向电磁辐射水平预测方法 | 第49-51页 |
| ·天线波瓣图对电磁辐射的影响分析 | 第51-55页 |
| ·辐射强度计算公式的修订 | 第51-52页 |
| ·方向函数的拟合 | 第52-54页 |
| ·简化方向函数预测模式 | 第54-55页 |
| ·天线倾角对电磁辐射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基站电磁环境预测模型与实地测量分析 | 第57-84页 |
| ·GSM/WCDMA基站电磁环境预测 | 第57-64页 |
| ·GSM宏基站电磁环境预测 | 第57-61页 |
| ·GSM/WCDMA共站情况的电磁环境预测 | 第61-64页 |
| ·小结 | 第64页 |
| ·基站预测模型与测试结果的比较 | 第64-70页 |
| ·常见测量仪器 | 第70-72页 |
| ·测量仪器分类 | 第70页 |
| ·非选频式宽带辐射测量仪 | 第70-71页 |
| ·选频式宽带辐射测量仪 | 第71-72页 |
| ·基站电磁辐射测量方法 | 第72-73页 |
| ·环境条件 | 第72页 |
| ·布点方法 | 第72-73页 |
| ·监测时间和读数 | 第73页 |
| ·测量高度 | 第73页 |
| ·模拟基站辐射测量 | 第73-81页 |
| ·测量方案 | 第73-75页 |
| ·实际测量情况 | 第75-76页 |
| ·测量结果 | 第76-79页 |
| ·实测值与理论值对比 | 第79-81页 |
| ·安全防护距离分析 | 第81-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 第六章 基站电磁辐射的防护 | 第84-89页 |
| ·安全防护距离描述 | 第84-85页 |
| ·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的一些措施 | 第85-86页 |
| ·基站建设的探讨 | 第86-87页 |
| ·基站建设项目电磁辐射环保评估 | 第87-88页 |
| ·常见的个体防护措施 | 第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9-90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附件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