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策略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5页
   ·选题背景第11-25页
     ·城市灾害愈演愈烈第11-17页
     ·夜间灾害不容忽视第17-18页
     ·相关研究实践匮乏第18-25页
   ·选题的阐释第25-28页
     ·选题目的第25-26页
     ·选题意义第26-28页
   ·内容与框架第28-32页
     ·研究对象第28-30页
     ·研究思路第30页
     ·内容框架第30-32页
   ·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2-35页
     ·研究方法第32-34页
     ·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第35-75页
   ·国际城市防灾研究第35-48页
     ·城市灾害研究第35-36页
     ·国际防灾合作第36-38页
     ·美国城市防灾第38-40页
     ·日本城市防灾第40-48页
   ·我国城市防灾研究第48-58页
     ·我国地震灾害第48-54页
     ·相关理论研究第54-56页
     ·政策法规制定第56-57页
     ·主要面对问题第57-58页
   ·本文理论研究基础第58-72页
     ·空间认知理论第59-67页
     ·视觉感知理论第67-69页
     ·照明设计理论第69-72页
   ·本章小结第72-75页
第三章 “夜间”因素对城市防灾的影响第75-109页
   ·夜间与灾害的关系第75-78页
     ·发生在夜晚的灾害第75-76页
     ·灾害发生后的夜晚第76-78页
   ·夜间灾害特点分析第78-86页
     ·夜间灾害发生几率高第79-82页
     ·夜间灾害后果更严重第82-84页
     ·夜间灾害救援更困难第84-86页
   ·夜间防灾需求调查第86-101页
     ·夜间活动习惯第88-93页
     ·逃生避险需求第93-97页
     ·空间识别需求第97-99页
     ·心理安全需求第99-101页
   ·灾时照明重要作用第101-107页
     ·提高空间可识别性第102页
     ·保障避险行为安全第102-105页
     ·保持积极心理影响第105-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四章 “夜间”与“灾时”对城市空间的改变第109-169页
   ·现阶段我国城市夜空间发展特点第110-115页
     ·经济发展驱动第110-111页
     ·城市空间拓展第111页
     ·生活方式改变第111-112页
     ·形态特点鲜明第112-115页
   ·基于夜间防灾目的城市空间分类第115-128页
     ·夜间空间分类目的第115页
     ·夜间空间分类原则第115-118页
     ·夜间空间分类内容第118-119页
     ·夜间空间构成元素第119-120页
     ·不同空间防灾功能诉求第120-128页
   ·城市空间“日-夜”变化与感知特点第128-130页
     ·夜间城市意象第128-129页
     ·夜间心理行为第129-130页
   ·城市空间“平-灾”变化与感知特点第130-160页
     ·灾时空间形态变化模拟实验第130-147页
     ·灾时城市空间意象变化研究第147-160页
   ·“夜间”、“灾时”对人的心理行为影响第160-167页
     ·夜间灾时人的心理活动第161-164页
     ·夜间灾时人的行为变化第164-167页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第五章 城市空间夜间防灾影响因素定量评价第169-207页
   ·AHP评价理论方法第169-175页
     ·基本原理第169-170页
     ·基本步骤第170-174页
     ·计算方法第174-175页
   ·影响因素确定依据第175-185页
     ·理论分析与数据统计第175-178页
     ·文献资料汇总第178-185页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185-189页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第185-186页
     ·指标体系具体内容第186-189页
   ·城市空间夜间防灾体系评价第189-205页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第189-193页
     ·模型计算第193-202页
     ·结果分析第202-205页
   ·本章小结第205-207页
第六章 城市空间夜间防灾策略研究第207-247页
   ·防灾策略构成第207-208页
   ·照明防灾策略第208-234页
     ·光环境构成第208-210页
     ·结构分层第210-212页
     ·照明分类第212-217页
     ·指标控制第217-226页
     ·技术保障第226-234页
   ·空间防灾策略第234-245页
     ·合理布局城市夜间功能第234-238页
     ·完善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第238-245页
   ·本章小结第245-247页
第七章 城市防灾照明规划方法研究第247-301页
   ·城市防灾照明规划的概念第247页
   ·城市防灾照明规划的构架第247-254页
     ·规划定位第247-251页
     ·规划目标第251页
     ·规划原则第251-253页
     ·规划涵盖范围第253-254页
   ·城市防灾照明规划的内容第254-299页
     ·现状研究第256-257页
     ·总体规划第257-264页
     ·详细规划第264-291页
     ·设计技术导则第291-298页
     ·管理建议第298-299页
   ·本章小结第299-301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301-305页
   ·研究结论第301-302页
   ·研究创新第302-303页
   ·后续建议第303-305页
参考文献第305-315页
附录第315-34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342-343页
致谢第343页

论文共3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循环流化床锅炉蒸汽热力系统的综合优化研究
下一篇:高层建筑结构地震损伤与倒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