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全球化及本土文化背景 | 第8页 |
·经济及资源环境背景 | 第8-9页 |
·人类学背景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竹刻艺术的研究现状(国内) | 第12-13页 |
·文化进化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14页 |
·研究创新点及预期成果 | 第14-1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研究预期成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竹刻艺术研究 | 第16-3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竹刻艺术历史发展脉络研究 | 第16-2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竹刻艺术概念及竹刻家访谈 | 第16-20页 |
·竹刻艺术的发展时期划分 | 第20-22页 |
·竹刻艺术代表人物和作品分析 | 第22-28页 |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竹刻艺术主要派系研究 | 第28-31页 |
·留青竹刻(无锡、常州)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研究 | 第28-29页 |
·翻簧竹雕(黄岩)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研究 | 第29-30页 |
·竹簧(江安)制作工艺与艺术特征研究 | 第30-31页 |
·竹刻艺术的文化属性研究 | 第31-34页 |
·中国传统“士”文化与竹刻艺术的关系研究 | 第31-32页 |
·中国传统书画与竹刻艺术的关系研究 | 第32-33页 |
·中国传统竹文化与竹刻艺术的关系研究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文化进化论相关理论研究 | 第36-48页 |
·文化进化论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第36-40页 |
·文化进化论的起源与概念 | 第36-37页 |
·文化进化论迭代研究 | 第37-39页 |
·文化进化的变迁过程研究 | 第39-40页 |
·文化进化论中的唯物主义观点萃取 | 第40-43页 |
·新文化进化论中文化生态学的唯物主义观点萃取 | 第40-41页 |
·新文化进化论中文化能量进化说的唯物主义观点萃取 | 第41-42页 |
·新文化进化论中马文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观点萃取 | 第42-43页 |
·文化进化论中“人”因素的研究 | 第43-45页 |
·文化的产生机制研究 | 第43-44页 |
·文化进化方向研究 | 第44-45页 |
·文化进化动力研究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文化进化论在竹刻艺术进化中的体现 | 第48-60页 |
·竹刻艺术进化过程中的文化变迁分析 | 第48-51页 |
·竹刻艺术进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现象研究 | 第48-50页 |
·警惕竹刻艺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退化现象 | 第50页 |
·竹刻艺术进化过程中创造的具体方式 | 第50-51页 |
·文化进化论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在竹刻艺术进化中的体现 | 第51-56页 |
·文化生态学在竹刻艺术进化中的体现 | 第51-52页 |
·文化能量进化说在竹刻艺术进化中的体现 | 第52-55页 |
·马文哈里斯的“基础结构决定论”在竹刻艺术进化中的体现 | 第55-56页 |
·竹刻艺术进化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因素 | 第56-59页 |
·大众在竹刻艺术进化中的先决作用 | 第56-57页 |
·在竹刻艺术发展中“以人为本”思路研究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文化进化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 | 第60-68页 |
·文化进化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发展的过程性研究 | 第60-6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 第60-62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文化形态的产生方式 | 第62页 |
·文化进化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动力研究 | 第62-6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动力中“人”的因素 | 第62-6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动力中“文化”的因素 | 第64-65页 |
·文化进化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发展方向研究 | 第65-6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向中的大众文化自觉 | 第65-6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向中人的需求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1 | 第72-73页 |
附录2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