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引言 | 第15-24页 | 
| 1. 线索的获取和利用 | 第24-45页 | 
| ·犯罪线索及价值 | 第24-26页 | 
| ·贿赂犯罪线索的内涵 | 第24-25页 | 
| ·贿赂犯罪线索的价值 | 第25-26页 | 
| ·犯罪黑数与犯罪线索 | 第26-34页 | 
| ·贿赂犯罪黑数 | 第26-29页 | 
| ·贿赂犯罪线索的发现和分析利用之不足 | 第29-34页 | 
| ·“主动型”线索获取机制 | 第34-38页 | 
| ·“主动型”贿赂犯罪线索获取机制的特点 | 第34页 | 
| ·“主动型”贿赂犯罪线索获取机制的构建 | 第34-38页 | 
| ·线索的管理及利用 | 第38-45页 | 
| ·贿赂犯罪线索的管理 | 第38-40页 | 
| ·贿赂犯罪线索的分析 | 第40-41页 | 
| ·贿赂犯罪线索的利用 | 第41-45页 | 
| 2. 初查 | 第45-68页 | 
| ·贿赂犯罪初查之必要 | 第45-53页 | 
| ·职务犯罪初查之争议 | 第45-48页 | 
| ·初查的制度价值 | 第48-50页 | 
| ·初查之于贿赂犯罪的特殊意义 | 第50-53页 | 
| ·贿赂犯罪初查侦查化及规制 | 第53-58页 | 
| ·初查与侦查之应有关系 | 第53-55页 | 
| ·贿赂犯罪初查侦查化之表现 | 第55-58页 | 
| ·贿赂犯罪初查制度的重构 | 第58-68页 | 
| ·重构的理论基础——初查功能的定位 | 第59-60页 | 
| ·重构之运行基础——程序构建 | 第60-64页 | 
| ·初查制度之物质保障——制度建立 | 第64-68页 | 
| 3 侦查模式及侦查途径 | 第68-94页 | 
| ·贿赂犯罪侦查模式 | 第68-86页 | 
| ·概念之辨 | 第68-70页 | 
| ·贿赂犯罪侦查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70-73页 | 
| ·我国贿赂犯罪侦查模式特点 | 第73-78页 | 
| ·对我国贿赂犯罪侦查模式的反思 | 第78-84页 | 
| ·对贿赂犯罪侦查模式的展望 | 第84-86页 | 
| ·贿赂犯罪侦查途径 | 第86-94页 | 
| 4. 取证重点、难点及突破 | 第94-125页 | 
| ·贿赂犯罪证据及其特殊性 | 第94-99页 | 
| ·贿赂犯罪侦查之取证重点 | 第99-107页 | 
| ·贿赂犯罪侦查的证据资料形态 | 第100-101页 | 
| ·贿赂犯罪侦查中收集直接证据的要求 | 第101-103页 | 
| ·贿赂犯罪侦查中收集间接证据的要求 | 第103-104页 | 
| ·贿赂犯罪侦查取证的重点要求 | 第104-107页 | 
| ·贿赂犯罪侦查之取证难点 | 第107-110页 | 
| ·贿赂犯罪侦查取证难的具体表现 | 第107-109页 | 
| ·贿赂犯罪侦查取证难的原因分析 | 第109-110页 | 
| ·贿赂犯罪侦查取证难之对策 | 第110-125页 | 
| ·遵循案件的规律,改变侦查方式 | 第110-113页 | 
| ·按照证据制度要求,改变取证方式 | 第113-116页 | 
| ·确立贿赂犯罪案件的“一对一”证据的采信与运用规则 | 第116-117页 | 
| ·赋予检察机关强制取证权 | 第117-120页 | 
| ·确立贿赂推定规则 | 第120-125页 | 
| 5. 审讯 | 第125-157页 | 
| ·审讯的功能和实质 | 第126-131页 | 
| ·审讯的功能 | 第126-127页 | 
| ·贿赂案件审讯的瓶颈 | 第127-128页 | 
| ·以预断被审讯人心理为目的的审讯准备 | 第128-131页 | 
| ·心理强制 | 第131-137页 | 
| ·从身体强制到心理强制 | 第131-132页 | 
| ·国外心理强制手段的立法规定和实践 | 第132-134页 | 
| ·贿赂犯罪审讯心理强制的正当性界限 | 第134-137页 | 
| ·夸大或虚构事由 | 第137-145页 | 
| ·国外侦查实践中对夸大或虚构事由的运用 | 第137-139页 | 
| ·贿赂犯罪侦查夸大或虚构事由的运用 | 第139-145页 | 
| ·“囚徒困境”与审讯 | 第145-151页 | 
| ·“囚徒困境”在贿赂犯罪审讯中的运用 | 第145-146页 | 
| ·“囚徒困境”之困境 | 第146-150页 | 
| ·“囚徒困境”理论在贿赂案件审讯中的改造 | 第150-151页 | 
| ·“纳什均衡”与审讯 | 第151-157页 | 
| ·贿赂犯罪审讯的“纳什均衡”点 | 第151-152页 | 
| ·贿赂案件审讯中的“纳什均衡”点 | 第152-153页 | 
| ·贿赂案件审讯“纳什均衡”点的确立 | 第153-157页 | 
| 6. 反侦查行为及反制 | 第157-177页 | 
| ·反侦查基本分析 | 第157-159页 | 
| ·反侦查行为的主体和时间 | 第157-158页 | 
| ·贿赂犯罪反侦查行为的特点 | 第158-159页 | 
| ·反侦查行为的具体表现 | 第159-163页 | 
| ·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行为实施 | 第159-162页 | 
| ·证人的反侦查行为实施 | 第162页 | 
| ·相关单位的反侦查行为实施 | 第162-163页 | 
| ·反侦查行为之反制 | 第163-177页 | 
| ·贿赂犯罪反侦查行为原因分析 | 第163-165页 | 
| ·反侦查行为之反制 | 第165-177页 | 
| 7. 特殊侦查措施的运用 | 第177-208页 | 
| ·新刑诉法相关规定的不足 | 第177-181页 | 
| ·特殊侦查措施在贿赂案件初查和侦查中的运用 | 第181-195页 | 
| ·监听在贿赂犯罪案件初查中的运用 | 第181-183页 | 
| ·初查中允许使用的特殊侦查措施 | 第183-195页 | 
| ·贿赂案件技术侦查措施的法律规制 | 第195-208页 | 
| ·技术侦查措施的特征和种类 | 第196-197页 | 
| ·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条件 | 第197-198页 | 
| ·技术侦查措施的使用范围 | 第198-200页 | 
| ·技术侦查措施的决定和执行主体 | 第200-201页 | 
| ·技术侦查措施的执行程序 | 第201-203页 | 
| ·技术侦查措施的监督 | 第203-206页 | 
| ·侦查对象的权利保障 | 第206-208页 | 
| 结语 | 第208-2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9-219页 | 
| 致谢 | 第219-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