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19-20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页 |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村级公益性债务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村级组织的概念 | 第20页 |
·村级债务概念 | 第20-21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 | 第21-22页 |
·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2-2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页 |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村级公益性债务现状及化解情况 | 第26-35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现状 | 第26-31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总量 | 第26-27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增量 | 第27-28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分布 | 第28-29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的用途 | 第29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的资金来源 | 第29-30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的债务结构 | 第30-31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的化解情况 | 第31-35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现有的化解措施 | 第31-32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化解取得的成效 | 第32-33页 |
·现有化解措施的不足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村级公益性债务的成因分析 | 第35-49页 |
·村级公益性债务形成的历史原因 | 第35-37页 |
·农民负担重,收入增长慢 | 第35页 |
·国家投入不足,政策隐性配套较多 | 第35-37页 |
·公共财政缺位是村级债务形成的制度原因 | 第37-42页 |
·城乡“二元”财政结构,城乡不公平的公共产品成本分担机制 | 第37-39页 |
·政府间事权划分不合理 | 第39-41页 |
·政府间财力和事权不匹配 | 第41-42页 |
·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 第42页 |
·农村社会第三部门发展滞后 | 第42-44页 |
·第三部门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43页 |
·涉及第三部门的法律制度缺位严重 | 第43-44页 |
·对第三部门财税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 | 第44页 |
·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完善 | 第44-49页 |
·村级委托—代理关系激励分析 | 第44-47页 |
·乡镇机关对于村民委员会的领导和控制 | 第47-48页 |
·村党组织与村民委员会职权不清 | 第48-49页 |
第五章 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化解村级公益性债务的短期措施 | 第49页 |
·重新界定存量债务的性质,明确债务化解责任 | 第49页 |
·加强对村级公益性债务管理 | 第49页 |
·建立化解村级公益性债务的长效机制 | 第49-54页 |
·建立健全对“三农”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 第49-50页 |
·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 第50-52页 |
·重构农村基本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 第52-53页 |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机制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