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导论 | 第13-3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二、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一) 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的研究 | 第18-25页 |
(二) 体育人文精神缺失现状以及归因分析的研究 | 第25-27页 |
(三) 加强体育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 | 第27-29页 |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9-3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9页 |
(二)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29-3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第一章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内涵诠释 | 第33-79页 |
一、大学体育的涵义 | 第33-38页 |
(一) 大学体育的界定 | 第33-36页 |
(二) 大学体育的目标 | 第36页 |
(三) 大学体育的任务 | 第36-38页 |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 第38-46页 |
(一) 人文精神的涵义 | 第38-41页 |
(二) 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 第41-45页 |
(三)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涵义 | 第45-46页 |
三、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历史拓展 | 第46-59页 |
(一) 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诞生 | 第46-50页 |
(二) 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 | 第50-54页 |
(三)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 | 第54-59页 |
四、现代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 第59-79页 |
(一) 英勇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60-64页 |
(二) 自由民主的公平竞争精神 | 第64-67页 |
(三) 自强不息的英雄主义精神 | 第67-71页 |
(四) 乐观自信的人道主义精神 | 第71-74页 |
(五) 诚信超越的团队协作精神 | 第74-79页 |
第二章 中国大学体育“竞技化”倾向与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及原因分析 | 第79-103页 |
一、大学体育“竞技化”与人文精神失落的表征 | 第79-95页 |
(一) 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竞技化”中的衰微 | 第80-90页 |
(二) 大学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人文危机 | 第90-94页 |
(三) 人文精神在大学体育科学研究中的衰退 | 第94-95页 |
二、大学体育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分析 | 第95-103页 |
(一) 竞技体育制度安排与设置的缺陷 | 第95-96页 |
(二) 市场经济体制“双刃剑”的影响 | 第96-97页 |
(三) 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对体育人文精神塑造的影响 | 第97-98页 |
(四) 大学人文教育的缺场与大学体育教师人文素养的弱化 | 第98-103页 |
第三章 中国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依据与目标 | 第103-139页 |
一、大学体育人文精神重塑的价值取向 | 第103-117页 |
(一) 中国人文精神的价值探索 | 第103-105页 |
(二) 中国传统体育价值观的继承 | 第105-109页 |
(三) 西方体育价值观之借鉴 | 第109-112页 |
(四) 中西方体育价值观统一下的大学体育 | 第112-114页 |
(五) 发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功能 | 第114-117页 |
二、克服大学体育中单纯的“锦标主义”,坚持人文主义 | 第117-120页 |
(一) 锦标主义的实质 | 第117-118页 |
(二) 质疑锦标主义,坚持人文主义 | 第118-120页 |
三、以身体美学指导大学体育从竞技走向健美 | 第120-132页 |
(一) 身体美学的理论要点 | 第121-123页 |
(二) 大学体育从竞技走向健美的必然性 | 第123-128页 |
(三) 大学体育坚持强身健美与求真至善相结合 | 第128-132页 |
四、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目标 | 第132-139页 |
(一) 形成重塑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思想共识 | 第133-134页 |
(二) 以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为立足点促进大学体育可持续发展 | 第134页 |
(三) 使大学生保持恬适的心态,促进大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 | 第134-135页 |
(四) 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 | 第135-136页 |
(五) 培养意志,发扬大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 | 第136-137页 |
(六) 提高大学生的领悟灵性 | 第137-139页 |
第四章 中国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 第139-161页 |
一、加强对大学体育重塑人文精神重要性的再认识 | 第139-144页 |
(一)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 | 第141页 |
(二)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能引导大学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 | 第141-142页 |
(三)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是激励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 第142-143页 |
(四) 大学体育人文精神能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 第143-144页 |
二、转变体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体育审美观 | 第144-147页 |
(一) 重建科学的现代大学体育理想 | 第144页 |
(二) 凸显大学体育强身健美价值,建构新的大学体育审美观 | 第144-147页 |
三、加强大学竞技体育改革,发掘体育竞技中的人文精神 | 第147-149页 |
(一) 加强大学竞技体育法规条例建设 | 第147-148页 |
(二) 克服单纯“锦标”思想,大力发掘大学体育竞技的人文精神 | 第148-149页 |
四、提升大学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培养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 | 第149-154页 |
(一) 提升大学体育教师素养,形成良好师生互动 | 第149-150页 |
(二) 培养大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原则 | 第150-154页 |
五、营造良好的大学体育人文环境与学术氛围 | 第154-158页 |
(一) 加强大学体育文化建设,为大学体育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 第154-156页 |
(二)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培养以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大学体育学术精神 | 第156-158页 |
六、加强诚信制度建设,为大学体育人文精神的重塑提供保障 | 第158-161页 |
结语 | 第161-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5页 |
后记 | 第175-17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及获奖成果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