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二)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4. 创新与不足 | 第12-13页 |
一、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管理的概述 | 第13-22页 |
(一) 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 | 第13-16页 |
1. 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 | 第13页 |
2. 当前中国“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 第13-16页 |
(二) 新闻管理理论阐释 | 第16-22页 |
1. 新闻管理的界定 | 第16-17页 |
2.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管理主体 | 第17-18页 |
3.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管理的对象 | 第18-19页 |
4.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管理的主要方式 | 第19-22页 |
二、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中的功能 | 第22-28页 |
(一) 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般功能 | 第22-25页 |
1. 社会层面的功能 | 第22-24页 |
2. 政府层面上的功能 | 第24页 |
3. 个人层面的功能 | 第24-25页 |
(二) 新闻媒体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具体功能 | 第25-28页 |
1. 突发公共事件潜伏期的预警功能 | 第25页 |
2.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期的稳定功能 | 第25-26页 |
3. 突发公共事件扩散期的协调功能 | 第26-27页 |
4. 突发公共事件的反思功能 | 第27-28页 |
三、国外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第28-33页 |
(一) 国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做法和经验分析 | 第28-30页 |
1. 美国 | 第28-29页 |
2. 俄罗斯 | 第29页 |
3. 日本 | 第29-30页 |
4. 加拿大 | 第30页 |
5. 荷兰 | 第30页 |
(二) 国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带给我国的启示 | 第30-33页 |
1. 建立专门的公共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构 | 第30-31页 |
2. 形成完备的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计划 | 第31-32页 |
3. 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管理系统 | 第32页 |
4.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系统 | 第32-33页 |
四、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43页 |
(一)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 第33-36页 |
1. 我国的一些保密性的法律法规限制了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 | 第33-35页 |
2. 一些人不赞成中国对新闻管理立法 | 第35-36页 |
(二) 传统新闻管理的观念限制 | 第36-41页 |
1. 面对新形势,新闻管理的传统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 第36-37页 |
2. 传统新闻媒体对正面宣传存在认识误区 | 第37-39页 |
3.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缺乏有效性 | 第39-40页 |
4. 传统新闻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自主性不足 | 第40-41页 |
(三) 政府与新闻媒体沟通不畅的问题 | 第41-42页 |
1. 政府对信息公开的认识不足 | 第41页 |
2. 官本位思想漠视民众的知情权 | 第41-42页 |
3. 领导缺乏与媒体沟通的能力 | 第42页 |
(四) 媒体之间竞争原因 | 第42-43页 |
五、解决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 第43-50页 |
(一) 逐步完善新闻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方而的法律法规 | 第43-44页 |
(二) 努力突破传统观念影响 | 第44-47页 |
1. 新闻管理主体应适度放松对主流媒介的新闻监察管理 | 第44-45页 |
2. 增强新闻媒体在新闻管理中的权力 | 第45-46页 |
3. 积极利用互联网以及加强对网络的管理 | 第46-47页 |
(三) 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47-48页 |
1. 转变传统思维定势,保障民众知情权 | 第47页 |
2. 健全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官员问责制 | 第47页 |
3. 提升政府官员的沟通能力,树立与媒体协作理念 | 第47-48页 |
4. 增强媒体的责任意识,发挥媒体积极效应 | 第48页 |
5. 改革传统管理体制,走媒体法制化道路 | 第48页 |
(四) 如何应对媒体之间的竞争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