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5页 |
| ABSTRACT | 第15-2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22-39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2-26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6-30页 |
| ·概念和范畴界定 | 第30-34页 |
| ·研究方案和逻辑架构 | 第34-3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37-39页 |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39-50页 |
| ·专利和专利技术产业化 | 第39-41页 |
| ·技术及技术创新 | 第41-44页 |
| ·创新平台与产学研合作 | 第44-47页 |
| ·新媒体、虚拟化及企业信息化 | 第47-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3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系统构成 | 第50-61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构成要素 | 第50-51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网络结构 | 第51-54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耦合机理 | 第54-56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功能设置 | 第56-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4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基础架构 | 第61-77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需求管理 | 第61-65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运行机制 | 第65-67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Web2.0环境 | 第67-71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基础架构 | 第71-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 第5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设计 | 第77-91页 |
| ·专利技术产业进程中的角色迷失 | 第77-78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定位 | 第78-83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修正 | 第83-85页 |
|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契合 | 第85-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第6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需求调查 | 第91-111页 |
|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 第91-94页 |
| ·创意来源 | 第94-96页 |
| ·创新要素 | 第96-100页 |
| ·成果转化 | 第100-104页 |
| ·创新管理 | 第104-107页 |
| ·创新环境 | 第107-10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 第7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满意度评价 | 第111-127页 |
| ·满意度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111-115页 |
| ·相关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 第115-116页 |
| ·公共因子筛选 | 第116-122页 |
|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满意度评价 | 第122-1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 第8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推进计划 | 第127-143页 |
| ·制定虚拟耦合平台的愿景规划 | 第127-128页 |
| ·培育“政企学研金”新合作模式 | 第128-131页 |
| ·开放企业级的Wiki和VOIP | 第131-134页 |
| ·利用虚拟化推动管理变革 | 第134-136页 |
| ·完善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机制 | 第136-138页 |
| ·创造有利于虚拟耦合平台成长的软环境 | 第138-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8页 |
| ·研究进程 | 第143-14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44-146页 |
| ·研究的不足 | 第146-147页 |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47-148页 |
| 附录:基于虚拟耦合平台构想的两个实验案例 | 第148-158页 |
| Ⅰ.基于E-Learning 2.0的EL-MBA实验 | 第148-152页 |
| Ⅱ.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第152-158页 |
| 附件Ⅰ: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调研提纲 | 第158-159页 |
| 附件Ⅱ:机构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调研提纲 | 第159-160页 |
| 附件Ⅲ:科技创新及产业化调查问卷 | 第160-1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5-175页 |
| 致谢 | 第175-17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176-17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