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7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研究前提与基础第13-33页
     ·概念厘定第13-21页
     ·研究综述第21-33页
   ·研究基本框架与重点第33-35页
     ·研究思路第33页
     ·研究内容第33-34页
     ·研究重点第34-35页
   ·研究基本方法与创新第35-37页
     ·研究方法第35页
     ·研究创新第35-37页
第2章 民族主义的演进及理论范式第37-82页
   ·民族主义的演进与西方民族主义理论范式第37-50页
     ·民族主义的演进第37-45页
     ·西方民族主义的理论范式第45-50页
   ·民族主义理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谱系第50-69页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主义第51-57页
     ·列宁斯大林的民族主义叙述第57-66页
     ·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理论范式的主要贡献第66-69页
   ·从经典到特色: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主义理论中国化第69-82页
     ·宏观历史指针:从强调“社会斗争”到“全民族利益”主张第69-72页
     ·微观现实策略:民族主义的“二分”及话语转换第72-75页
     ·国内民族路向: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第75-78页
     ·国际政策路向: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到“民族国际主义”第78-82页
第3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远溯第82-108页
   ·晚清民初:中国民族主义的萌生与成型第82-89页
     ·华夏中心主义天下观第82-83页
     ·从天下到“万国”第83-85页
     ·万国观去中心化与民族主义观念的萌生第85-87页
     ·晚清民族主义的内部张力及其最终成型第87-89页
   ·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深入发展第89-96页
     ·民族救国理念:从“制度改革”到“文化创新”第90-91页
     ·民族意识觉醒:走向更高的自觉第91-92页
     ·民族主义主体:从“精英”到“大众”第92-94页
     ·民族主义现代性标向: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第94-96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成熟第96-108页
     ·现代“中华民族”认同的真正铸就第96-98页
     ·全面“民族性”意识的空前觉醒第98-101页
     ·民族主义历史主题的深入拓展第101-104页
     ·民族主义的科学理性精神凸显第104-108页
第4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现实审视第108-139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出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第108-117页
     ·外生逻辑第108-112页
     ·内生逻辑第112-115页
     ·知识分子:助推者第115-117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演进: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的分析第117-122页
     ·第一阶段: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初兴第117-118页
     ·第二阶段: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公开表达和普遍展开第118-120页
     ·第三阶段: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狂飙及持续波动第120-121页
     ·第四阶段: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潮及后续发展第121-122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与特征:全球时代的比较视野第122-128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诉求第122-125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复杂特征第125-128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与话语第128-139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第128-134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多重话语第134-139页
第5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评估与引领第139-178页
   ·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范式中的评估第139-151页
     ·民族主义“在场”的时空变化:从马克思主义到现时代第139-145页
     ·评估Ⅰ:从阶级分析到民族国家主体考量第145-148页
     ·评估Ⅱ:民族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功用第148-150页
     ·评估Ⅲ: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第150-151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151-163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及其特质第151-156页
     ·引领的紧迫性第156-160页
     ·引领的可行性第160-163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之引领的基本路径第163-178页
     ·引领的原则性:尊重与包容第163-167页
     ·引领的动力要求:借助与吸纳合理因素第167-171页
     ·引领的着力对象:青年群体第171-175页
     ·引领的三重路向:思想、理论与实践第175-178页
第6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趋向第178-192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存在时度第178-182页
     ·中国民族主义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存在”:基于现实的考察第178-181页
     ·中国民族主义在终极意义上将会消失:基于唯物史观的分析第181-182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量度第182-186页
     ·常态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维持第182-184页
     ·非常态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膨胀第184-186页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质度第186-192页
     ·宏观层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总体发展良好第186-189页
     ·微观层面: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存在“恶向”发展可能第189-192页
致谢第192-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7页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土隧道施工地表裂缝形成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射频接收前端关键元器件及系统集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