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活性炭制备 | 第11-14页 |
·活性炭原料 | 第11-13页 |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第14-17页 |
·均相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第14-15页 |
·非均相臭氧氧化技术 | 第15-17页 |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分析测试条件 | 第18-2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实验仪器 | 第18-19页 |
·实验操作方法 | 第19-21页 |
·AC 与 Cu/AC 吸附亚甲基蓝实验方法 | 第19页 |
·臭氧催化氧化降解 MB 的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1-22页 |
·MB 的测定方法 | 第21页 |
·TOC 测定方法 | 第21页 |
·铜离子浓度测定 | 第21页 |
·反应中间产物的测定 | 第21-22页 |
·活性炭与载铜活性炭制备与表征 | 第22-24页 |
·活性炭与载铜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活性炭与载铜活性炭的表征方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制备及吸附性能评价 | 第24-34页 |
·废啤酒酵母制备活性炭的参数优化 | 第24-25页 |
·活性炭与载铜活性炭的表征 | 第25-27页 |
·XRD 表征分析 | 第25-26页 |
·BET 表征分析 | 第26-2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页 |
·活性炭与 Cu/AC 的吸附性能评价 | 第27-31页 |
·pH 值影响 | 第27-28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28-29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29-31页 |
·活性炭与 Cu/AC 的吸附机理分析 | 第31-33页 |
·Zeta 电位测定 | 第31-32页 |
·吸附亚甲基蓝的活性炭的 FTIR 分析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载铜活性炭催化性能评价 | 第34-42页 |
·催化活性比较 | 第34-37页 |
·臭氧利用率比较 | 第37-38页 |
·Cu 负载量比较 | 第38-40页 |
·载铜活性炭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及铜浸出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载铜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动力学研究 | 第42-49页 |
·近似一级(二级)反应动力学 | 第42-44页 |
·Langmuir-Hinshelwood 反应动力学 | 第44-45页 |
·Langmuir-Kinetic 耦合模型 | 第45-48页 |
·近似一级耦合模型 | 第46页 |
·近似二级耦合模型 | 第46-47页 |
·Langmuir-Kinetic 耦合模型模拟结果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载铜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 MB 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7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49-50页 |
·催化剂投加量影响 | 第50-52页 |
·MB 初始浓度影响 | 第52-54页 |
·盐浓度影响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7章 载铜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 MB 的机理分析 | 第57-62页 |
·羟基自由基抑制剂的影响 | 第57-58页 |
·降解产物分析 | 第58-59页 |
·载铜活性炭氧化前后红外分析 | 第59-60页 |
·载铜活性炭催化氧化亚甲基蓝的机理探讨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