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论文的研究结构 | 第16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博弈论的保障房融资问题分析 | 第18-28页 |
·保障性住房概述 | 第18-20页 |
·保障房的分类 | 第18-19页 |
·保障房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保障房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20-23页 |
·基于博弈论的保障房融资问题分析 | 第23-27页 |
·理论基础 | 第23页 |
·保障房融资问题根源剖析 | 第23-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构建 | 第28-33页 |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内涵 | 第28页 |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定义 | 第28页 |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功能 | 第28页 |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原则 | 第28-31页 |
·一省一市一家 | 第29页 |
·市场化运作 | 第29-30页 |
·封闭式管理 | 第30页 |
·适度举债经营 | 第30-31页 |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框架构建 | 第31-32页 |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功能定位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融资与运营 | 第33-53页 |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 | 第33-37页 |
·政府财政渠道 | 第33-34页 |
·社会融资渠道 | 第34-37页 |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模式 | 第37-46页 |
·银团贷款模式 | 第37-40页 |
·债券融资模式 | 第40-41页 |
·信托融资模式 | 第41-43页 |
·项目融资模式 | 第43-46页 |
·不同类型保障房的运营分析 | 第46-51页 |
·经济适用房的运作 | 第47-48页 |
·限价房的运作 | 第48页 |
·廉租房的运作 | 第48-49页 |
·公租房的运作 | 第49-51页 |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的统筹管理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保障房投融资平台中政府的职能定位 | 第53-61页 |
·投融资制度环境的维护 | 第53-55页 |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住房金融体系 | 第54页 |
·稳定的政策环境 | 第54-55页 |
·投融资平台的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 | 第55-57页 |
·加大财政预算补贴 | 第55-56页 |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 | 第56页 |
·鼓励担保和社会投资机构参与 | 第56-57页 |
·保障房的价格管制与监督管理 | 第57-58页 |
·建立以市场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机制 | 第57页 |
·加强保障房质量监管 | 第57-58页 |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 第58页 |
·保障房市场的行政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58-60页 |
·建立完善的登记核查制度 | 第59页 |
·制定有力的惩处措施 | 第59页 |
·实施全程动态管理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保障房融资平台实例分析——重庆探路中国式公屋 | 第61-68页 |
·重庆保障房发展状况 | 第61页 |
·重庆保障房发展模式 | 第61-65页 |
·“1+5”保障房供应模式 | 第63-64页 |
·“小集中、大分散”的管理模式 | 第64页 |
·首创“地票”交易模式 | 第64页 |
·建立公租房可转让市场 | 第64-65页 |
·重庆市保障房建设经验总结 | 第65-67页 |
·城乡统筹一体化 | 第65页 |
·规划布局科学化 | 第65-66页 |
·设施标准一元化 | 第66页 |
·准入机制透明化 | 第66-67页 |
·国资功能民生化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