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1 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 | 第13-18页 |
·苏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及其发展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 第13-14页 |
·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 第14-16页 |
·新文化运动引发思想启蒙与大众传媒兴起 | 第16-18页 |
2 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历程 | 第18-57页 |
·传入阶段:十月革命以前 | 第18-23页 |
·传入的场景:被“附带涉及到” | 第18-19页 |
·传播的主体:政治立场各异 | 第19-22页 |
·传播的载体:近代新兴媒介 | 第22页 |
·传播的内容:片面性与肤浅性 | 第22-23页 |
·初步传播阶段:建党前后和国民革命时期 | 第23-31页 |
·以先进知识分子为传播的桥梁 | 第23-27页 |
·工人阶级逐渐成为主要传播对象 | 第27-29页 |
·中共组织的建立搭建了更加高效的传播平台 | 第29-31页 |
·曲折发展阶段:土地革命时期 | 第31-43页 |
·中共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发挥着核心作用 | 第31-35页 |
·中心城市隐蔽性和农村直接性并存 | 第35-40页 |
·手段多样化、表达通俗化、内容具体化 | 第40-42页 |
·受共产国际的消极影响而存在明显的教条化倾向 | 第42-43页 |
·中国化阶段:抗日战争时期 | 第43-51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第43-44页 |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容更具中国特色 | 第44-48页 |
·整风运动 | 第48-51页 |
·大众化阶段:解放战争时期 | 第51-57页 |
·《毛泽东选集》的广泛传播 | 第51-53页 |
·研究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 第53页 |
·整党运动 | 第53-55页 |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决战 | 第55-57页 |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 | 第57-86页 |
·文本出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首要前提 | 第57-60页 |
·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的译介和出版是前提 | 第57-59页 |
·中共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及理论升华是关键 | 第59-60页 |
·国内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是基础 | 第60页 |
·教育宣传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重要手段 | 第60-73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手段 | 第61-68页 |
·大众传媒是载体 | 第68-73页 |
·语境转换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主要推力 | 第73-76页 |
·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政治构想融汇起来 | 第73-74页 |
·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 | 第74-75页 |
·以民族化为支点推进大众化 | 第75-76页 |
·论战辨伪是坚守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向正确的保障 | 第76-79页 |
·论战辩伪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有效举措 | 第76-77页 |
·共产主义与伪三民主义的论战 | 第77-79页 |
·政策指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在动力 | 第79-86页 |
·理论普及导向与反帝反封建革命实践导向相结合 | 第79-83页 |
·理想信仰认同与利益实现认同相统一 | 第83-86页 |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现实启示 | 第86-97页 |
·坚持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 | 第86-87页 |
·发掘异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契合点,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 | 第87-89页 |
·注重意识形态建构与维护人民利益的紧密联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 | 第89-90页 |
·创造符合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新话语系统,实现从“官方理论”向“大众话语”的转换 | 第90-93页 |
·重视理论宣传队伍建设,努力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 | 第93-94页 |
·创新传播平台,实现宣传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 第94-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