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宋代文学传播研究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5页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5页
绪论第15-28页
 一、 基本观点第15-18页
 二、 场域视角第18-23页
 三、 研究状况与方法第23-28页
第一章 权力归属与文学传播第28-68页
 第一节 阶层之间的信息流动第28-42页
  一、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第28-34页
  二、 馆阁文人的号召力第34-40页
  三、 隐士得大名第40-42页
 第二节 人际交流与科举规范——从传播角度看古文运动的兴起第42-56页
  一、 先驱者的努力第43-46页
  二 少数派的艰难前行第46-50页
  三、 科举规范的变化第50-52页
  四、 欧阳修的策略第52-56页
 第三节 文学场与政治场的冲突第56-67页
  一、 苏洵的成名历程第56-60页
  二、 苏轼与乌台诗案第60-62页
  三、 收敛锋芒与积习不改第62-67页
 结语第67-68页
第二章 阶层分化与文学传播第68-99页
 第一节 政坛与文坛的互涉第68-79页
  一、 江西诗人的再起第68-73页
  二、 感时忧世之音的张扬第73-75页
  三、 权相政治与谀颂之风第75-79页
 第二节 后世说齐名,当时有先后?——杨万里与陆游诗名比较第79-89页
  一、 学术渊源与社会地位第79-82页
  二、 人际交往与时人评价第82-85页
  三、 诗集刊刻与朋友赠与第85-89页
 第三节 下层文人的指向第89-98页
  一、 叶适与四灵第89-92页
  二、 道学与科举第92-95页
  三、 书商陈起与江湖诗派第95-98页
 结语第98-99页
第三章 词体传播第99-130页
 第一节 歌妓与词体分众传播第100-110页
  一、 宫妓与词的传播第100-105页
  二、 官妓与词的传播第105-107页
  三、 市妓与词的传播第107-110页
  四、 家妓与词的传播第110页
 第二节 词体传播小众化第110-120页
  一、 家妓与词体小众化第111-115页
  二、 小众化传播与词派形成第115-118页
  三、 小众化传播与词法传承第118-120页
 第三节 词体传播的文本化第120-129页
  一、 传媒文本与歌妓演唱第120-122页
  二、 文本传播的定型第122-126页
  三、 读者意识与选本传播第126-129页
 结语第129-130页
第四章 转型期的信息传播第130-165页
 第一节 题壁信息交流第130-143页
  一、 公共领域与信息交流第131-135页
  二、 题壁者的间接交往第135-140页
  三、 信息保存与影响扩大第140-143页
 第二节 印刷术的初步应用第143-152页
  一、 时代的进步第143-145页
  二、 官方刻书的导向第145-149页
  三、 信息的获取第149-152页
 第三节 文本形态第152-163页
  一、 手稿和定本第152-155页
  二、 写本与印本第155-158页
  三、 精刻前的精校第158-163页
 结语第163-165页
第五章 传播意识与传播行为第165-201页
 第一节 时空意识第165-175页
  一、 “三不朽”与“传于后世”第165-168页
  二、 印刷术与“行于当时”第168-171页
  三、 石刻传播指向的改变第171-175页
 第二节 传者的独立意识——从墓志文传播入手第175-189页
  一、 基本传播模式第175-178页
  二、 创作者与传播者的冲突第178-184页
  三、 争夺主导权的斗争第184-189页
 第三节 商品意识第189-200页
  一、 以文学为谋生手段第189-192页
  二、 文学商品化第192-196页
  三、 文人观念的冲突第196-200页
 结语第200-201页
总结第201-204页
参考书目第204-214页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14-215页
后记第215-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任与组织发展--基于武汉新东方教育集团组织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物体分类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