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1-15页 |
·国家层面宏观发展背景 | 第11-12页 |
·地区层面特殊发展背景 | 第12-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9页 |
·乡村 | 第15-16页 |
·当代乡村聚落 | 第16页 |
·乡村聚落布点 | 第16-17页 |
·江汉平原地区 | 第17-19页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19页 |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19-23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0-23页 |
第2章 国内外关于乡村聚落建设研究的现状 | 第23-32页 |
·国外关于乡村聚落建设研究的现状 | 第23-27页 |
·乡村聚落建设发展规律研究 | 第23页 |
·乡村聚落等级体系规律研究 | 第23页 |
·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 第23-24页 |
·乡村聚落规划建设实践研究 | 第24-27页 |
·国内关于乡村聚落建设研究的现状 | 第27-30页 |
·乡村聚落布点方法的研究 | 第28页 |
·村庄规模等级体系的研究 | 第28-29页 |
·乡村聚落整合方面的研究 | 第29页 |
·乡村聚落空间布局的研究 | 第29-30页 |
·综合评述 | 第30-32页 |
第3章 乡村聚落建设的历程与现状分析 | 第32-50页 |
·乡村聚落建设的历程 | 第32-35页 |
·采集狩猎阶段——非稳定与巢居 | 第32页 |
·原始农业阶段——定居与氏族公社 | 第32页 |
·传统农业阶段——原型与均质 | 第32-34页 |
·工业化阶段——裂变与转型 | 第34-35页 |
·信息化阶段——剧变与发展 | 第35页 |
·江汉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建设状况 | 第35-47页 |
·社会经济水平 | 第35-36页 |
·农业产业结构 | 第36-38页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人口资源状况 | 第41-42页 |
·基础设施状况 | 第42页 |
·农业资源状况 | 第42-45页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45-47页 |
·乡村聚落建设的现状问题 | 第47-49页 |
·农业产业建设问题 | 第47页 |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 | 第47-48页 |
·人口规模配置问题 | 第48页 |
·村庄设施建设问题 | 第48-49页 |
·村庄空间分布问题 | 第49页 |
·机遇与挑战 | 第49-50页 |
第4章 “生产力”的调适: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的基础研究 | 第50-65页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研究 | 第50-52页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转移 | 第50-51页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配置 | 第51页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生产方式 | 第51-52页 |
·村庄布点内涵的基础研究 | 第52-54页 |
·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内涵 | 第52-53页 |
·村庄与农业产业整合的核心理念 | 第53-54页 |
·基于新内涵下乡村聚落营建特征与动力 | 第54-58页 |
·乡村聚落营建特征分析 | 第54-55页 |
·乡村聚落营建动力因子 | 第55-58页 |
1)直接影响因子 | 第55-57页 |
2)间接影响因子 | 第57-58页 |
·乡村聚落营建趋势分析 | 第58页 |
·基于新内涵下乡村聚落营建必要性 | 第58-60页 |
·村庄功能的转型 | 第58-59页 |
·村庄营建的障碍 | 第59-60页 |
·基于新内涵下乡村聚落营建基础——土地经营、农户经营 | 第60-62页 |
·土地流转 | 第60-61页 |
·农户经营 | 第61页 |
·土地经营、农户经营与村庄建设关系 | 第61-62页 |
·当代乡村聚落布点原则、内容与模式 | 第62-63页 |
·布点的原则 | 第62-63页 |
·布点的内容 | 第63页 |
·乡村聚落营建模式(资源效率型) | 第63页 |
1)迁并模式 | 第63页 |
2)改造模式 | 第63页 |
3)新建模式 | 第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途径选择”:当代乡村聚落布点方法——以资源利用效率为导向 | 第65-81页 |
·基于区域和经济环境的村庄认知 | 第65-67页 |
·区域经济环境状况 | 第65-66页 |
·村庄产业经济状况 | 第66页 |
·村庄规模与分布 | 第66-67页 |
·基于资源利用效率下的决策与判断 | 第67-69页 |
·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67-68页 |
·面向发展战略与机遇的决策 | 第68-69页 |
·建立目标与判断 | 第69页 |
1)村庄布点目标 | 第69页 |
2)村庄布点判断 | 第69页 |
·基于资源利用效率下村庄类型划分与评价 | 第69-71页 |
·村庄发展类型划分 | 第69-70页 |
·村庄发展能力评价 | 第70-71页 |
·基于资源利用效率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71-72页 |
·农业产业调整的“质” | 第72页 |
·农业产业调整的“量” | 第72页 |
·农业产业调整的“向” | 第72页 |
·基于资源利用效率下的村庄布点 | 第72-77页 |
·村庄等级体系的确定 | 第73-74页 |
·村庄建设模式确定方法及策略 | 第74-76页 |
1)迁并型模式的确定及策略 | 第74-75页 |
2)改造型模式的确定及策略 | 第75页 |
3)新建型模式的确定及策略 | 第75-76页 |
·村庄规模的确定 | 第76-77页 |
·基于资源利用效率下的基础设施配置 | 第77页 |
·基于资源利用效率下的实施与保障机制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6章 当代乡村聚落布点实例研究——以仙洪实验区村庄布点为例. | 第81-99页 |
·基于区域和经济环境村庄的认知 | 第81-87页 |
·仙洪实验区区域环境状况 | 第81-84页 |
·仙洪实验区产业经济状况 | 第84-85页 |
·仙洪实验区村庄分布现状 | 第85-86页 |
·仙洪实验区人口构成状况 | 第86-87页 |
·仙洪实验区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的决策和判断 | 第87-89页 |
·现状问题分析 | 第88页 |
·面向发展战略与机遇的决策 | 第88页 |
·建立目标与判断 | 第88-89页 |
·仙洪实验区村庄发展类型划分与评价 | 第89-92页 |
·村庄发展类型的划分 | 第89页 |
·村庄发展能力评价 | 第89-92页 |
·仙洪实验区当代乡村聚落布点 | 第92-95页 |
·村庄建设模式的确定 | 第92页 |
·村庄等级体系的确定 | 第92-94页 |
·村庄数量与规模确定 | 第94-95页 |
·仙洪实验区的设施配置 | 第95-96页 |
·仙洪实验区的实施与保障机制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语 | 第99-102页 |
1 基于资源利用效率为导向的当代乡村聚落发展 | 第99-100页 |
2 当代乡村聚落发展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展望 | 第100页 |
3 “途径优化”: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的反思与调整 | 第100-102页 |
附录 | 第102-104页 |
附录 1: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02页 |
附录 2:攻读研究生期间参与调研、课题与项目实践情况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图表目录 | 第109-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