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住区商业街空间模式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24页
   ·研究背景第9-11页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1-17页
     ·国外相关理论第11-14页
     ·国内相关理论第14-16页
     ·小结第16-17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页
   ·有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第17-22页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2-23页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23-24页
第2章. 住区商业街的现状调研第24-48页
   ·实态调研第24页
   ·调研情况第24-25页
   ·作为购物场所的住区商业街第25-36页
     ·布局选址第25-27页
     ·空间形态第27-28页
     ·业种构成与分布第28-31页
     ·交通组织第31-33页
     ·停车空间第33-35页
     ·小结第35-36页
   ·作为公众场所的住区商业街第36-40页
     ·绿化景观的引入第36-37页
     ·活动场地的布置第37-38页
     ·环境小品设施的配备第38-39页
     ·小结第39-40页
   ·作为社交场所的住区商业街第40-42页
     ·社交空间第41页
     ·情感场所第41页
     ·小结第41-42页
   ·作为中介空间的住区商业街第42-46页
     ·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第42-44页
     ·与住区的关系第44页
     ·与周边住区商业空间的关系第44-45页
     ·小结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 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第48-67页
   ·商业配置与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第48-52页
     ·同质化重复建设第48-49页
     ·商业规模不适宜第49-51页
     ·业种配置不合理第51-52页
   ·环境现状与空间需求之间的矛盾第52-58页
     ·人气可达性不足第52-53页
     ·尺度缺乏人性化第53-54页
     ·空间细节的忽视第54-55页
     ·功能空间单一化第55-57页
     ·千街一面的形象第57-58页
   ·人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分析第58-66页
     ·公共空间行为第58-60页
     ·商业空间行为第60-64页
     ·空间需求分析第64-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4章 住区商业街设计策略第67-79页
   ·规模适度策略第67-69页
     ·住区规模第67页
     ·地理位置第67-68页
     ·对象消费力第68页
     ·周边环境状况第68-69页
   ·社交空间策略第69-71页
     ·街道的共享第69-70页
     ·空间社交化第70-71页
   ·中介空间策略第71-72页
     ·空间的整体性第71页
     ·空间的连续性第71页
     ·空间的渗透性第71-72页
     ·空间的可持续性第72页
   ·弹性规划策略第72-75页
     ·空间的弹性规划第72-73页
     ·公共活动的弹性规划第73-74页
     ·功能空间的复合化第74-75页
   ·开放可达策略第75-76页
   ·尺度适宜策略第76-77页
   ·设施完善策略第77-78页
   ·特色营造策略第78页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5章 住区商业街的空间模式设计第79-116页
   ·空间基本模式第79-103页
     ·扩大化人行道第79-84页
     ·半街模式第84-89页
     ·全街模式第89-92页
     ·中心岛模式第92-97页
     ·立体化模式第97-101页
     ·广场模式第101-103页
   ·活力提升的空间规划模式第103-115页
     ·开放可达模式第103-107页
     ·社交空间模式第107-108页
     ·停车模式第108-111页
     ·功能复合模式第111-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结论第116-121页
致谢第121-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6页
附录 1 北京市住区商业情况调研表*第126-128页
附录 2 调查问卷第128-131页
附录 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长株潭城市群非建设用地规划研究
下一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研究--以江汉平原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