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0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文献检索法 | 第9页 |
| ·工程实践论证法 | 第9页 |
| ·试验检测法 | 第9-10页 |
| 第2章 超薄磨耗层沥青混合料材料设计 | 第10-20页 |
| ·原材料技术指标 | 第10-14页 |
| ·沥青 | 第10-12页 |
| ·粗集料 | 第12-13页 |
| ·细集料 | 第13页 |
| ·矿粉(填料) | 第13-14页 |
|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 | 第14-17页 |
| ·目标配合比设计 | 第14-15页 |
| ·生产配合比设计 | 第15-17页 |
|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17-19页 |
| ·目标配合比设计中的沥青最佳用量 | 第17-18页 |
| ·生产配合比设计中的沥青最佳用量 | 第18页 |
| ·沥青胶结料最大用量的检验 | 第18-19页 |
| ·NOVABOND专用改性乳化沥青的喷洒量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3章 超薄磨耗层路用性能研究 | 第20-23页 |
| ·水稳定性 | 第20-21页 |
| ·高温稳定性 | 第21页 |
| ·低温抗裂性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4章 超薄磨耗层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第23-35页 |
| ·原路面的处理 | 第23-25页 |
| ·坑槽、块裂、松散以及拥包 | 第24页 |
| ·纵横裂缝处理 | 第24页 |
| ·表面变形 | 第24页 |
| ·超薄磨耗层与原路面的衔接 | 第24页 |
| ·检查井提升 | 第24-25页 |
| ·路面的清扫 | 第25页 |
| ·原路面现有设施污染防治 | 第25页 |
| ·混合料的拌和 | 第25-26页 |
| ·拌和机的标定和调整 | 第25页 |
| ·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 第25页 |
| ·混合料的生产 | 第25-26页 |
| ·混合料的运输、摊铺与碾压 | 第26-27页 |
| ·运输 | 第26页 |
| ·摊铺 | 第26页 |
| ·碾压 | 第26页 |
| ·接缝处理 | 第26-27页 |
| ·超薄磨耗层的施工质量控制 | 第27-33页 |
|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 第27页 |
| ·超薄磨耗层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 第27-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5章 超薄磨耗层使用性能评价及效益分析 | 第35-60页 |
| ·104 国道(K32+800-K38+500 段) | 第35-50页 |
| ·工程概况 | 第35页 |
| ·路面状况调查 | 第35-45页 |
|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第45-47页 |
| ·超薄磨耗层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第47-50页 |
| ·通顺路(K13+760~K22+560) | 第50-58页 |
| ·工程概况 | 第50-51页 |
| ·路面状况调查 | 第51-56页 |
|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第56页 |
| ·超薄磨耗层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